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帶的經濟區域。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大陸的中南部,是西江、北江、東江下遊的沖積平原,範圍包括西江、北江思賢滘以下的西江、北江三角洲和東江石龍以下的東江三角洲。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地區之一。1978年底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央政府對廣東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在深圳、珠海兩市設立經濟特區,1984年廣州市被批準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區之一,經濟獲得迅速發展。1994年10月,廣東省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區要成為廣東首先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大經濟區;同年11月,廣東省成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協調領導小組(後更名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化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組織編制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1996~2010)》,對整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協調。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已經成為廣東省乃至中國最具有經濟活力、人口稠密、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區域之一。

  根據《規劃綱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范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7市和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以及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市、四會市。規劃國土面積4.17萬平方千米,占廣東省的23%和全國的0.4%;2005年底常住人口為4 547.14萬,占全省常住總人口的49.46%和全國總人口的3.5%。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主要特點是:

  ①為中國經濟總量規模較大的經濟板塊。國內生產總值占廣東省的80%左右,占全國的10%左右。

  ②開放型經濟尤為突出。有深圳、珠海經濟特區,還有一批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年吞吐量在1萬噸以上的大小港口有90多個,其中廣州港為華南最大的水陸聯運、江海聯運、對外開放的國際港口,與世界7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互有貨運進出業務。已與世界上200個國傢和地區建立瞭貿易往來關系,前來投資的國傢和地區70多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廣東省90%以上,占全國的1/3左右;實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占廣東省的85%以上,占全國的1/4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國的40%以上。在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的同時,積極穩妥地發展境外投資。一批有實力的企業以品牌開路,分別在東南亞、拉美等區域建立機電、通信等重點項目的生產基地,在美、日等發達國傢建立瞭產品、技術研發機構。

  ③加工貿易尤為發展。加工貿易是廣東省外貿出口的主要方式,在全國占有特殊地位,業務量約占全國的50%以上,而廣東省加工貿易業務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其業務相互配套,加工層次多,加工程度深,加工鏈條長,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提高,向高、精、尖產業產品的深加工發展,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產品、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為主的加工貿易產業。

  ④形成具有較大規模和經濟實力的完整城市群。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江門、惠州、中山、肇慶等市在內的城市群,是中國大城市群之一,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在全國具有較強活力和競爭力。其中,廣東省省會廣州市,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廣東省的第二大城市深圳市,也是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另一個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4位,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1位。

  ⑤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聚集區。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批準的全國3個產業帶之一,產業帶內創新資源相對密集,集中瞭6個國傢級、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傢軟件產業基地和3個國傢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41所高等院校、52傢省級以上科研機構和59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2個國傢863成果轉化基地,1個國傢級和4個省級的大學科技園。全省85%左右的科技資源以及75%的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集中在這一地區。沿珠江兩岸,聚集瞭大量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和光機電一體化等四大高新技術領域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相對集中的一個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