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創於1919年,一說由日本陸軍士官服改成,吸收瞭中西服裝的優點,顯得精練、大方。另一說,根據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設計。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以及受他名望的影響,中山裝很快流行。1925年正式命名。最初款式為:上衣為立領、前門襟、九粒扣,四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改為立翻領、七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衣身三開片,五粒扣,有風紀扣,四個貼袋上各有袋蓋及一粒明扣,左上袋蓋有插筆口,袖口有三粒粒飾扣。扣子和口袋各有象征意義。五粒扣象征五權分立,袖口三粒扣象征三民主義,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兩側縫上端有直袋,並有後袋,褲口帶卷腳。最初,中山裝夏用白色,其他季節用黑色,後來色彩各隨所好。中山裝流行半個多世紀,根據時代的不同而稍有變化。民國時期的青年裝、學生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流行的人民裝、軍便服、藍制服等樣式,均據中山裝演變而來。20世紀80年代初西裝開始流行,穿中山裝的人日漸稀少。

孫中山先生穿過的中山裝

  孫中山創制中山裝的出發點是“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中山裝輪廓端正,線條分明,有嚴肅、莊重、樸實的美感,既能作便服,也能作禮服,並能適應青、中、老年穿著,不受社會階層、等級地位的限制,是20世紀在中國影響較大的男子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