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協會主辦的國內各職業足球俱樂部間的賽事。職業足球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70年代歐美各國都普遍建立瞭職業足球俱樂部。中國職業足球聯賽從1994年開始起步,年限尚短。主要包括甲A聯賽甲B聯賽和女子超級聯賽,聯賽主要採用主客場雙迴圈的賽制。中國政府十分註重發展足球運動,為瞭改變中國足球落後的面貌,加快改革、擴大開放,國傢體委(現國傢體育總局)決定把足球改革作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於19992年6月23~27日在北京紅山口召開全國足球工作會議。與會代表討論瞭“中國足球運動改革總體方案”,並“計劃從1994年起舉辦全國男子足球職業俱樂部聯賽”。可以認為1992年紅山口會議就成為中國職業足球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1993年春來自甲A的8個新成立的足球俱樂部的球隊,在廣東珠江三角洲,以某一城市為據點,試行主客場的俱樂部杯賽,同時在北京、天津、上海、大連、廣州、青島、武漢、重慶、西安、深圳、沈陽等試點城市和條件具備的省、行業體協建立起不同類型的近百個俱樂部,為在中國推行職業比賽作瞭充分準備。

  1994年4月17日,中國職業足球聯賽——萬寶路杯全國甲級隊A組聯賽誕生。首屆職業聯賽全國12支甲級A組俱樂部和12支甲級B組俱樂部分別進行22輪主客場互訪賽,所有報名參加聯賽的球員必須是該俱樂部本年度在中國足協註冊的運動員,持有中國足協頒發的當年度比賽許可證,必須參加身體素質測驗,並達到相應的及格標準。

  從1995年起中國職業足球聯賽實行新的記分方法和升降級制度,即每隊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當年獲甲級B組聯賽第1名和第2名的球隊,自然晉升次年的甲A聯賽;甲A聯賽最後兩名的球隊參加次年全國甲級B組的聯賽;甲B聯賽最後兩名的球隊參加次年全國乙級聯賽:如甲A聯賽擴編,升降級有效,增加的隊由甲B依上一年度名次遞升:如甲B聯賽擴編,當年不降級,增加的隊由乙級聯賽依上一年度名次遞升。

  1995年,中國足協在1994年出臺的會員制、註冊制、合同制的基礎上,開始實施運動員轉會制。人才流動,引進競爭機制提高瞭運動員從事足球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1997年的全國足球工作會議上,決定1998年甲A聯賽增至14支隊伍。同年首屆全國女足超級聯賽開賽,標志著女子足球職業化開始。

  為瞭縮短與國際足球的差距,近幾年中國足協從規范中國足球長遠發展的宏觀角度出發,在職業聯賽的競賽制度上進行瞭大幅度改革。2001年甲級聯賽實行“隻升不降”的賽制,2002年實行“不升不降”的賽制,2003年實行與2002年名次“捆綁升降”的賽制。這為於2004年啟動的“中超”聯賽,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的職業聯賽體制,形成符合世界足球發展潮流的競賽體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聯賽的拼搶對抗激烈程度,技戰術水平的提高及比賽可觀賞性有瞭明顯進步,傳媒也加大瞭對足球的宣傳報道,足球已成為人們周末休閑和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此外,高水平外籍教練、外籍運動員的引進對中國足球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中國開展的職業足球給中國足球帶來瞭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