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中國數學會貫徹執行科學技術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團結全國數學工作者,為促進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為繁榮中國的科學事業、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貢獻。中國數學會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學術交流,編輯數學刊物,進行國際學術交流,開展促進數學教學水準提高的活動和諮詢服務、科學普及等工作。

  中國數學會於1935年7月25~27日在上海成立。出席成立大會的有33人。初建時的組織機構設設董事會、理事會與評議會,主要成員有胡敦復馮祖荀周美權、薑立夫、熊慶來、陳建功、蘇步青、江澤涵、錢寶琮、傅種孫等。當時會址設在中國科學社。1936年創辦瞭學術期刊《中國數學會學報》(總編輯為蘇步青,編委有朱言鈞、熊慶來、江澤涵、劉俊賢孫鎕曾鍼益)及普及性刊物《數學雜志》。1952年與1953年這兩個刊物分別改為現名《數學學報》和《數學通報》

  中國數學會的成立,促進中國數學界人士聯合起來,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使中國數學的發展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成立後不久,由於抗日戰爭時期各地交通不便,開展活動非常困難。昆明的數學工作者於1940年發起成立瞭新中國數學會,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開展瞭一些活動。1942年在西南聯合大學集會,紀念牛頓誕辰300周年。

  1949年中國數學會作為全國科協的一個會員於北京復會。會址設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52年召開全國數學工作者代表大會,成立瞭理事會。此後,成立瞭《數學學報》、《數學通報》、《數學進展》等編輯委員會。1960年在上海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活動中斷。1978年開始恢復活動。1978年11月在成都召開瞭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華羅庚連任三屆理事長。1983年10月在武漢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吳文俊為理事長。1985年12月在上海舉行瞭中國數學會50周年年會,到會代表200人,還邀請瞭國外10個國傢和地區的15名數學傢參加,進行中外學術交流活動。

  由中國數學會主辦編輯的學術期刊有《數學學報》(中文版、英文版)、《應用數學學報》(中文版、英文版)、《數學進展》、《數學的實踐與認識》、《運籌學雜志》、《應用概率統計》、《數學通報》和普及性刊物《中學生數學》

  中國數學會從1956年開始舉辦中學生數學競賽,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外,每年舉行。從1985年開始,每年培訓一些各地區推薦的中學生,進而選拔代表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取得較好的成績。各省、市、自治區建有在該地區科協領導下的數學會,獨立開展各項活動。中國數學會下屬的學科分會有計算數學學會、運籌學會、概率統計學會、數學史學會。會員資格規定為在科研、教育、生產企業等部門從事數學或與數學有關的工作,相當於助理研究員、講師、工程師以上職稱的數學工作者。中國數學會工作機構有: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普及工作委員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咨詢服務部、數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學會辦公室。

  中國數學會於1986年加入國際數學聯盟(IMU)。已經和十多個國傢的數學會建立聯系並且開展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