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是保衛國傢領空主權的主要軍事力量。以航空兵為主體,由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達兵、通信兵等兵種和其他專業勤務部隊組成。下轄各軍區空軍和空軍院校、科研試驗等單位。

空軍航空兵某部指戰員待命出航

  1949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籌建空軍的任務。3月30日,成立中央軍委航空局。11月11日,以第14兵團領導機關和中央軍委航空局合並組成空軍領導機構,劉亞樓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

  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陸軍抽調來的部隊和優秀幹部及1946年在東北成立的航空學校人員為骨幹,接收青年知識分子和原國民黨航空技術人員參加,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組建7所航校,以速成方式培訓飛行、航空機務等人員。1950年6月,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稱空軍第4混成旅,裝備有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7月,組建第一支空降兵部隊。隨後,陸續組建新的航空兵部隊和院校,成立軍區空軍和空軍領導機關。初建過程中,空軍即擔負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防空及進軍西藏的空運空投等任務。1952年9月,首次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擊落入侵的美軍飛機。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與蘇聯派出的空軍部隊一起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共擊落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飛機330架、擊傷95架。湧現出一批英雄模范和功臣。1955年1月,協同陸、海軍作戰,解放一江山島。

  1957年5月,防空軍與空軍合並。增加瞭高射炮兵、探照燈兵和雷達兵部隊。1958年10月,組建第一支地空導彈部隊。20世紀50年代,空軍開始裝備中國生產的作戰飛機,到60年代中期,空軍裝備主要由本國制造,部隊加快發展。1959~1965年,空軍編寫完成各種條令、條例、教材等306種,對加強空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推動軍事理論研究和發展起瞭重要作用。

  空軍成立後,常年保持高度戒備,至1987年,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共擊落外國入侵、臺灣國民黨軍竄擾飛機73架、擊傷52架,並首創使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戰例。1965年8月至1972年11月,空軍派出高射炮兵部隊參加援助越南、老撾的抗美作戰,擊落美軍飛機614架、擊傷482架。20世紀90年代後,進一步改善武器裝備,提高現代化水平,加強質量建設,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建立起基本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作戰指揮、教育訓練、裝備技術、後勤保障體系,具有較強的攻、防作戰和空運空降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積極參加和支援國傢建設事業,在搶險救災、航空測量、人工降雨、飛播造林、開辟新航線、航空運輸、武器裝備試驗、飛機試飛等方面作出瞭重要貢獻。空軍在抗美援朝、國土防空、部隊建設和完成各項任務中湧現出“航空兵英雄中隊”、“地空導彈英雄營”、“模范氣象導航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和志願軍空軍“一級戰鬥英雄”王海、“空軍戰鬥英雄”嶽振華及“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等一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

  空軍歷任司令員:劉亞樓、吳法憲、馬寧、張廷發、王海、曹雙明、於振武、劉順堯、喬清晨;歷任政治委員:蕭華、吳法憲、餘立金、王輝球、傅傳作、張廷發、高厚良、朱光、丁文昌、喬清晨、鄧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