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先秦至1840年之前各階級、民族、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傢、軍事理論研究者關於戰爭、軍隊等一系列軍事問題的系統理性認識。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幾千年的戰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古代歷史上高度集權的政權體制,以農業為主兼具狩獵遊牧漁商各業的經濟結構,以漢民族為主、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構成,愛和平、愛國傢、重智謀、重倫理的傳統,民族榮譽心和凝聚力極強的民族心理素質,長時期居於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多種作戰環境和多種樣式的作戰類型,長長於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的思維特點,數量宏富的兵學著述和其他典籍中的兵論篇章,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提供瞭特有的社會條件。

圖1 山東武梁祠漢代畫像磚上的足蹬弩施放圖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 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戰爭中,就產生瞭對戰爭問題的初步思考。傳說黃帝在與炎帝作戰之前,已經在有意識地“修德振兵”,撫慰民眾,積蓄作戰力量。夏、商時期,戰爭成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成為國傢機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青銅兵器開始用於作戰,車徒協同作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樣式。甲骨文、金文和《尚書》中所記載的關於追擊、襲擾、用間的事例及其中“恭行天之罰”、“吊民伐罪”和“保民”的思想,表明作為觀念形態的軍事思想開始萌生並有初步發展。

  商朝末年,地處涇河、渭河流域的周族方國發動瞭一系列剪除商朝羽翼的戰爭,並在牧野之戰中滅亡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隨著青銅兵器被廣泛用於戰爭,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軍事領導的分級體制出現,人們對用兵之道的探索也更加深入,謀略思想被自覺地運用到作戰行動當中。周朝開國功臣薑太公在滅商戰爭中輔佐周文王、周武王設計用謀,乘虛搗隙,被尊為謀略思想的鼻祖。西周時期軍事思想發展的標志性成果是“古者司馬兵法”的出現,以及《軍志》、《軍政》等兵書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中,爭霸、兼並和統一戰爭十分激烈,步兵、騎兵、水師逐漸分離為獨立兵種,步、騎、車兵配合作戰,戰爭樣式呈現多樣化趨勢,鐵兵器應用更加廣泛,軍事技術和築城技術有較大提高,募兵制和郡縣征兵制逐步取代世襲兵制。政治制度、戰爭形態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學術思想上百傢爭鳴局面的出現,產生瞭《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六韜》、《司馬法》、《尉繚子》等一大批兵書。齊國兵學、南方兵學以及秦晉兵學等地域性兵傢學派蓬勃興起,儒、道、法、墨、縱橫諸學派紛紛對戰爭問題申明看法。各學派相互辯難,吸收融合,逐步深化瞭對戰爭問題的系統認識。以《孫子》為標志,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孫子》反對戰爭中的占卜迷信和仁義禮讓,提出瞭虛實、奇正、形名等許多重要的軍事思想范疇,揭示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一系列戰爭規律。戰國中後期,兵傢對戰爭緣起、軍事制度、治軍賞罰以及戰爭和作戰指導等諸多問題進行瞭多方面的闡發,進一步推動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

  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王朝和繼之而起的西漢王朝都是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為適應大一統封建社會文武並用、長治久安的需要,漢武帝劉徹等人獨尊儒術,確立儒傢思想的正統地位,加強儒傢思想對軍事思想的滲透。這一傾向主導並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

圖2 中國古代騎戰圖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充實提高 從東漢至隋、唐數百年間,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在分裂與統一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高度集權制度以及由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構成的武裝力量體制基本確立,創立於北朝、完善於隋唐的兵農結合的府兵制度的出現,征兵制、世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的交相施行,軍事教育和武舉制度的創立,特別是築城、造船和兵器制造技術的發展,火藥的發明,給戰爭樣式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統一戰爭、王朝戰爭、農民戰爭、民族戰爭交相出現,戰略戰術長足發展,大規模騎兵集團作戰、橫渡江河作戰、水上交戰、水陸配合作戰以及沙漠、高原等特殊地形條件下的作戰更加頻繁;在戰爭指導上,三國諸葛亮、孫權、曹操,唐李世民等人表現出從實際出發駕馭戰略全局,靈活用兵的能力,出現瞭以《隆中對》為代表的諸多戰略謀劃的典范;在國防上,根據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及周邊形勢,提出並實施瞭用險制塞、以墻制騎、安邊設防以及徙民屯田實邊等一系列主張,豐富和發展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戰屢次失敗,但對以往戰爭經驗的總結和兵書的加工整理卻頗多貢獻。宋代編撰的兵書數量多、種類繁,中國歷史上第一套官方頒佈的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第一部大型軍事類書《武經總要》,謀略戰法類兵書《百戰奇法》《何博士備論》,兵制類兵書《歷代兵制》,集註類兵書《十一傢註孫子》,城守專著《守城錄》等都是這期間問世的。特別是宋代朝廷編輯、頒行供武學教育使用的《武經七書》,實際上肯定瞭以《孫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系的正統地位,並通過武學教育及武舉考試制度得以廣泛傳播。漢、唐以來,儒、道思想對兵學浸潤漸深,至宋代“以儒統兵”的傾向更加明顯。同時宋朝統治者力主兵權高度集中的思想,北方各民族嚴格治軍,在戰略上普遍註意發揮騎兵善於野戰的思想,如遼朝女軍事傢蕭綽的長驅直入、緊逼腹心的謀略,成吉思汗的遠程迂回、突然奔襲和中間突破的戰法等,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系統完善 明清時期火器大量裝備部隊並頻繁運用於實戰,火器部隊成為獨立兵種,標志著中國已進入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而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科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較大發展,中原漢族和邊疆少數民族的長期並存和融合、交流,來自倭寇和西方列強海上、陸上的威脅,作戰規模不斷擴大,戰爭形式更加豐富,促進瞭軍事思想的完善與提高。強調精神感化的理學、心學學說滲透到治軍領域,許多軍事傢主張以儒傢封建倫理學說對官兵進行思想灌輸。如王守仁認為將領要以“忠君”為首務,官兵之間要建立父兄子弟之愛;戚繼光在《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中,註重官兵膽氣精神訓練,以練心練膽為治兵境界,提出陣法要與伍法相結合,制定瞭一整套較完整的練將、練兵原則和方法。這一時期,戰略思想更加豐富。《武備志·戰略考》按“非略弗錄”、“略非奇弗錄”的原則輯選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讀史方輿紀要》系統闡述瞭山川形勢對歷代戰爭的影響,給後人提供瞭豐富的戰略資料。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采納瞭朱升“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建策,後又制定瞭先斷羽翼,再攻腹心的作戰方略。後金統帥努爾哈赤面對強大的明朝軍隊,采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各個擊破方針,以“砍大樹”的辦法逐漸削弱明朝,在戰爭實踐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明朝以長城為骨幹,堅固的多重城防工事體系與火器相結合,精兵機動和城塞防禦相結合的邊防思想,《籌海圖編》等兵書提出的海陸結合、分區、多層、要點設防,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等,都是對古代戰略思想的重要補充。

圖3 宋金水軍交戰圖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其思想體系確立於先秦,歷朝歷代均有豐富和發展。它系統、辯證地分析戰爭現象,註重謀略、詭道在戰爭指導中的運用,其重道慎戰、義兵必勝的戰爭觀,富國強兵的國防思想,知彼知己、兵貴神速、靈活應變的戰爭指導思想,以治為勝、上下同欲、恩威並施的治軍思想,取用於國、因糧於敵的後勤思想,寓兵於民的兵役思想等,都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產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