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皮轉變成革的過程。經過一系列化學、機械處理,除去毛和非膠原纖維等成分,使皮膠原纖維適度鬆散、固化和強化,最後加以整飾成革。制革工藝過程通常分為準備、鞣制、鞣後濕處理和整飾(理)4個階段。制革過程中使用最多的設備是轉鼓。

  準備 將規格、產區相同的生皮按產品要求組成生產批,通過化學、機械處理使生皮纖維適度鬆散。清除生皮中不需要的物質,為鞣制創造必要的條件。準備工段主要包括浸水、脫脫脂、脫毛、脫灰、軟化和浸酸等工序,同時輔以去肉、拔毛、脫毛、凈面、剖層、削勻等機械處理,其中關鍵是脫毛和軟化。

  脫毛 除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及膠原纖維間質,使膠原纖維適度分散的過程。脫毛方法很多,主要有堿法、酶法、酶–灰堿結合脫毛法。此外,還有氧化脫毛法、二甲胺脫毛法。

  軟化 利用酶的作用清除皮垢,消除部分非膠原蛋白和所有降解物質,使成革柔軟、粒面光滑。通常采用酶制劑進行軟化,多種酶的軟化作用較好,胰酶與微生物蛋白酶結合使用的軟化效果更好。

  鞣制 通過鞣劑將裸皮變成革的質變過程。鞣制過的革,既保留生皮的纖維結構,又具有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能,主要表現在纖維結構的多孔性、柔軟性增加,膠原的耐濕熱穩定性、耐化學作用性提高等。

  鞣劑的種類很多,根據其性質分為無機鞣劑、有機鞣劑、無機有機結合鞣劑三種。其中,無機鞣劑包括鉻鞣劑、鋯鞣劑、鋁鞣劑、鈦鞣劑、鐵鞣劑等;有機鞣劑包括油鞣劑、植物鞣劑、醛鞣劑、樹脂鞣劑及合成鞣劑等。使用不同的鞣劑鞣革可產生不同的鞣法。如用鉻鞣劑鞣制的方法稱鉻鞣法,所鞣成的革稱鉻鞣革;用植物鞣劑鞣制的方法稱植鞣法,鞣成的革稱植鞣革

  鉻鞣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在各種鞣法中占主導地位,是各種輕革的主要鞣制方法。常規的一浴鉻鞣法是將脫灰、軟化、浸酸後的裸皮,利用原轉鼓中的浸酸液,加入堿度適宜的鉻鞣液或鉻粉,使轉鼓轉動一定時間,待鉻鞣劑全部透入生皮的內層後,加入提堿劑以提高鞣液的堿度,加強鉻鞣劑與皮膠原的結合,直到鉻鞣革的收縮溫度不低於95℃,鞣制即告完成。隨著鉻鞣工藝的不斷改進,出現油預處理一浴鉻鞣法、變形二浴鉻鞣法以及少鉻鞣制等工藝。鉻鞣法的趨勢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向低鉻、高吸收、快速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鉻的利用率。

  鞣後濕處理 不同鞣法鞣成的革濕處理工序不同。

  藍濕革的鞣後濕處理 目的是改善藍濕革的內在品質和外觀,如增強粒面緊實性,減輕松面,提高革身柔軟性、豐滿性、彈性、成形性,染成豐富多彩的顏色,賦予某些特殊性能。包括復鞣、中和、雜色、乳液加油、填充等工序。

  植鞣革的鞣後濕處理 目的在於除去植鞣革表面沉積的過多的鞣質,防止返栲,增強革身的堅實性和柔韌性。包括水洗退鞣、漂洗、擠水伸展、加油填充等工序。

  整飾 經鞣制、復鞣、染色、加油後的濕革,需要整飾後才能達到使用要求。整飾包括革的整理和塗飾。

  整理 通過整理可使成革更加豐滿、柔軟、富有彈性。整理工序很多,主要有幹燥、平展、做軟和磨革等。

  塗飾 大部分皮革諸如全粒面服裝革、鞋面革、傢具革、票夾革等,都需經過塗飾才能作為成品革。皮革的塗飾,是指在經幹燥和整理後的皮革表面塗飾一層有色或無色的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薄膜的操作過程。通過塗飾使皮革美觀且易保養,並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皮革粒面傷殘程度,提高等級率。不同種類的皮革,需采用不同的塗飾劑。塗飾劑的主要成分有成膜劑、著色劑、溶劑和助劑等。塗飾方法主要有刷塗、滾塗和噴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