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的主要領導人。領袖的素質、水準、經驗、智慧和能力對政黨的決策和決策的執行,對政黨的興衰和成敗起著重大作用,所以各政黨都重視選舉、造就、維護、監督並適時更換政黨的領袖。

  資產階級政黨的領袖,一般是指個人,其產生的途徑、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與各國的國情和黨情密切相關。如在實行總統制的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在 4年一度的總統競選前,黨的代表大會產生的總統候選人即是本黨的領袖。當選為總統的是執政黨的領袖,落選的總統候選人是在在野黨的領袖。在議會內閣制的英國,執政黨領袖就是內閣首相,領導本黨議會黨團的活動,又受本黨議會黨團的批評、監督與制約。政黨領袖隨著內閣首相的更替而變換。在實行半總統制的法國,政黨領袖當選為總統後,不再擔任本黨的具體領導職務,但仍是執政黨的實際領袖,並控制著議會內由多黨議員組成的“總統多數派”。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袖,一般是指集體。由黨內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的成員擔任。他們是在實際鬥爭中湧現,經過黨內民主程序選舉產生。他們主持全黨的領導工作,但他們同時又是黨的成員,服從黨的組織,接受黨的監督。處於執政地位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袖,有的直接擔任國傢政權的領導職務,有的不擔任領導職務,但都是通過黨組織發揮他們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