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生於浙江杭縣(今杭州),卒於北京。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赴英國深造,1938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隨N.玻爾、在瑞士隨W.泡利研究量子場論。回國後,1940年春任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1945年冬以英國文化協會高級研究員身份再次到劍橋大學工作。1947年秋同P.A.M.狄拉克一起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進行研究工作。1948年春在美國費城卡內基工業大學任教。1948年冬回國,仍在中央大大學任教,後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195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室主任,並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張宗燧從事理論物理學研究。1936~1938年,從事統計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合作現象、特別是固溶體的統計物理理論等方面作出瞭有價值的貢獻,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回國後,他繼續在合作現象和量子系統的各態歷經問題上做瞭有價值的工作。他也從事量子場論研究。從1938年開始,他在量子場論的形式體系的建立,特別是在高階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場論方面的研究,有許多工作達到瞭國際上的先進水平。有《電動力學和狹義相對論》、《色散關系引論》(上、下)三本專著等。

  張宗燧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理論物理的研究和培養人才方面貢獻瞭自己的一生。“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於北京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