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末重臣、後期洋務派首領。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卒於北京。同治二年(1863)中進士,後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其間,為清流派重要成員,與張佩綸、黃體芳、寶廷、陳寶琛、吳大澂、張觀準、劉恩溥、吳可讀、鄧承修、何金壽等人一起,放言高論,糾彈時政,抨擊奕䜣、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有“四諫”、“六君君子”、“十朋”之稱。

張之洞著《勸學篇》

  光緒七年(1881),授山西巡撫,為任封疆大吏之始。此後政治態度一變,大力從事洋務活動,成為後期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戰爭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補授兩廣總督。任內力主抗法,籌餉備械,起用前廣西提督老將馮子材等,為戰事的進展作出瞭積極貢獻。同時,在廣東籌建官辦新式企業,設立槍彈廠、鐵廠、槍炮廠、鑄錢廠、機器織佈局、礦務局等;以新式裝備和操法練兵,設立水師學堂。1889年,調湖廣總督。以後18年間,除兩度暫署兩江總督外,一直久於此任。他將在廣東向外國訂購的機器移設湖北,建立湖北鐵路局、湖北槍炮廠、湖北紡織官局(包括織佈、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並開辦大冶鐵礦、內河船運和電信事業,力促興築蘆漢、粵漢、川漢等鐵路。1894~1895年署督兩江時,仿德國營制,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籌練江南自強軍,後又以之為基礎在湖北編練新軍。為培養洋務人才,尤註重廣辦學校,在鄂、蘇兩地設武備、農工商、鐵路、方言、普通教育、師范等類新式學堂,並多次派遣學生赴日、英、法、德等國留學。在舉辦洋務事業中,還大量舉借外債,是為中國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國訂約借款之先。

  在湖廣、兩江總督任上,張之洞頗得一部分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好感,並任用其中一些人充當幕僚。戊戌維新運動之初,張之洞對維新活動頗表支持。1895年秋京師強學會成立時,捐金五千為助;未幾上海強學分會成立,被推為會長,並派舊屬汪康年助辦《時務報》;同時對湖南南學會和《湘學新報》亦大加贊助。但當維新運動日益發展、新舊鬥爭漸趨激化後,張之洞與維新派的政治分歧亦逐漸凸現。他登報聲明自除會長之名,對《時務報》的進步言論橫加幹涉,並嚴斥積極支持變法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學政徐仁鑄等。1898年4月,撰《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維護封建綱常,宣傳洋務主張,對維新派變法理論進行公開批評。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多次上書清廷,要求對義和團嚴加鎮壓。是年夏,八國聯軍進逼京津,清政府對外宣戰。張之洞堅決抵制宣戰上諭,並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聯絡東南各省督撫,同外國駐上海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九條,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撫負責。8月間,在漢口通過英國領事,破獲設於英租界的自立軍機關,捕殺唐才常等人。隨後又在鄂、湘、皖鎮壓瞭由維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聯絡長江中下遊哥老會發動的自立軍起義。

  1901年清王朝宣佈實行“新政”,設督辦政務處,命張之洞以湖廣總督兼參預政務大臣。旋與劉坤一聯銜合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提出“興學育才”辦法四條,以及調整中法關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為“新政”活動的重要藍本。1903年,會同管理學務大臣商辦學務,仿照日本學制擬定“癸卯學制”(即1903年經修改重頒的《奏定學堂章程》),在全國首采近代教育體制。1905年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他在東南地區破壞革命組織,鎮壓革命派領導的武裝起義,因此受到社會進步輿論的強烈譴責。1907年調京,任軍機大臣,充體仁閣大學士,且兼管學部。次年清政府決定將全國鐵路收歸國有,受任督辦粵漢鐵路大臣,旋兼督辦鄂境川漢鐵路大臣。光緒帝和慈禧太後死後,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宣統元年(1909)病故,謚文襄。遺著輯為《張文襄公全集》。199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張之洞全集》,共12冊。

  

推薦書目

 馮天瑜, 何曉明. 張之洞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