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原名張見生,別名張祖壽,又名張中天。生於湖南平江長壽鎮。當過學徒。1926年在傢鄉參加勞動童子團,任副團長。1928年參加少年先鋒隊(後改為青年反帝大同盟),任宣傳部部長,從事反帝愛國活動的宣傳組織工作,曾參加兩次“平江撲城”暴動。193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7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5軍第2縱隊特務大隊宣傳員、第1師1團團宣傳隊隊長,參加過第一、二次攻打長沙的戰鬥。1931年起任紅3軍團第5軍1師1團連政治委員、連政治指導員,第4師10團通信主任、營長。參加瞭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陜北後,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任紅1軍團第4師12團參謀長,參加山城堡戰役。1937年春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八路軍總部參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科長,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8年2月調赴河南確山竹溝,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組織訓練抗日武裝。同年9月參加組建新四軍遊擊支隊,任參謀長,隨同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部挺進豫皖蘇邊區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9年11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參謀長兼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參與開辟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任八路軍第4縱隊參謀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4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協助彭雪楓、鄧子恢等率部挫敗日偽軍1942年冬季“掃蕩”,鞏固和擴大瞭淮北抗日根據地。後參與指揮山子頭戰役。1944年8月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河南敵後進軍的指示,協助彭雪楓指揮所部進行西進戰役。同年11月兼任第4師11旅旅長和淮北軍區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率部參加華中抗日根據地1945年攻勢作戰。曾兼任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副校長。

  日本投降後,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隴海路徐(州)海(州)段戰役。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在陳毅指揮下率部參加瞭朝陽集、泗縣、兩淮、宿北等戰役。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司令員,先後參加魯南、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等戰役。1948年3月起任華東野戰軍第1兵團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參與指揮豫東、濟南戰役。同年11月淮海戰役發起後,他與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采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瞭積極作用。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指揮渡江、上海戰役和所部攻占南京、杭州、上海並向福建進軍。同年8月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任中央軍委作戰部部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兼代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金城進攻戰役。同年底回國。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曾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3年,1957年10月畢業後任副院長、院長,從事軍事院校教育,培養訓練瞭大批幹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12月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曾負責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籌建工作,任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1975年起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列席軍委常委。1980年1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85年12月任國防大學校長。1990年4月任國防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其間他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明確教學指導思想,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突出教學內容的改革,努力為全軍培養高級領導幹部。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199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參加主持中央軍事委員會日常工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屆、十四屆中央委員。1985、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