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文學傢。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後裔。德宗貞元九年(793)以明經擢第。十五年,初仕於河中府,十九年登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娶名門女韋叢。數年後,妻亡。憲宗元和元年(806),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左拾遺,後得宰相裴垍提拔為監察禦史,出使劍南東川,劾奏不法官吏,為此得罪宦官權貴。五年,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

  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為通州司馬,轉虢州長史。這一時期詩作甚多,與白居易等酬唱頻繁,其古題樂府十九首、《連昌宮詞》作於此時。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員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承旨。長慶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3月。因李逢吉傾軋,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入為尚書左丞,又出為武昌軍節度使,卒於鎮所。

  元稹的創作,以詩歌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創作的倡導者。元稹對杜甫的詩歌推崇備至,他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是後世李杜優劣爭論的源頭。樂府詩和長篇敘事詩在他的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他率先應和瞭李紳所作的《樂府新題》,作《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借宮邊老翁之口,追敘安史之亂前後的政治興衰征象及其原因,旨含諷喻。此詩與白居易《長恨歌》齊名,曾被贊為“鋪寫詳密,宛如畫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另一些小詩,如《行官》:“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則“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洪邁《容齋隨筆》)。

  元稹詩中極富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長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鶯鶯詩》《雜憶五首》《會真詩三十韻》等,都是追念少時情人之作。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他在《上令狐相公詩啟》中說:“稹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往往戲排舊韻,別創新辭,名為次韻相酬。”他的《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用白詩原韻。他的悼亡詩多為悼念其妻韋叢而作,情真意摯,頗能感人。流傳最廣的《遣悲懷三首》,一往情深,如話傢常,可稱悼亡詩中的翹楚。

  元稹所作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情節生動,文筆優美,刻畫細致。後世文人用它的故事和人物演繹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等。

  關於元稹的評價,後世多與白居易聯系在一起,大抵有褒有貶。趙翼認為:“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較勝於韓、孟。”至於元、白相比較,“則白自成大傢,而元稍次”(《甌北詩話》)。持論較為公允。

  元稹生前曾自編詩集、文集和與友人之合集多種。其本集共100卷,題為《元氏長慶集》。宋時隻存60卷。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楊循吉從陸士修借抄影印本刊行。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王拾遺有《元稹論稿》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