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君主制國傢中協助君主行使統治權的中央機關。本義指君主親臨商討政事的會議,在英、法等國傢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不同形式的禦前會議,最為典型的是英國的禦前會議,它是現代英國一切重要國傢機關的母體。中國古代皇帝也有採用禦門聽政這一形式定期與政府各部門大臣商討處理政事的。

  英國早期的禦前會議分為“大會議”和“小會議”,兩者均為兼有諮詢、行政、立法等功能的綜合性機構。由於大會議人人員較多,召開的時間、地點比較固定,且開征賦稅、接受封臣效忠宣誓等重大政治活動均在大會議中進行,因而大會議成瞭國王統治的中樞機構。同時,由於禦前會議為貴族所壟斷,大會議也成瞭貴族用以同王權相鬥爭的合法舞臺。隨著1215年《大憲章》的通過,大會議逐漸從君主統治的工具演變為全國性的政治機構。1258年的牛津會議和1265年的“西門國會”分別促成瞭農村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先後走入大會議,“西門國會”更使大會議獲得瞭監督國王財政收支等權力,標志著大會議演變為具有國傢代表會議形式且帶有立法性質的國傢權力機關,這就是現代議會的雛形。小會議通常由國王召集貼身官員商討日常行政事務,此後逐步演變為樞密院,其中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更於17世紀後期發展為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