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斑凸臍蠕孢侵染,主要危害玉米葉片的一種真菌病害。世界五大洲均有發生。

  玉米葉片受害後,病斑先呈水浸狀或灰綠色小點,後沿葉脈迅速擴大,形成黃褐色或灰褐色大梭斑,病斑色澤中間較淺,邊緣較深。病斑一般長5~10釐米,寬1~2釐米,最大的長超過20釐米,寬3釐米以上。田間濕度較大時,病斑表面密生一層黑色黴狀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匯合成片,使葉片早期枯死。嚴重發病時,葉鞘和苞葉亦受害。病枯的植株根部腐爛,果穗鬆軟而而倒掛,子粒幹秕細小。

  病原物無性態為大斑凸臍蠕孢,屬半知菌,絲孢目。發病適溫為20~25℃,超過28℃對病害有抑制作用。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外越冬,借風雨、氣流傳播,初侵染源主要來自玉米秸稈上越冬病組織重新產生的分生孢子。葉面具水滴時,分生孢子經6~8小時即從孢子兩端細胞萌發出芽管,其頂端先形成附著孢,再產生侵入絲,直接穿透或從氣孔侵入葉片表皮細胞內,並在細胞間或細胞內擴展蔓延。

  種植抗病品種,改進栽培管理技術,輪作倒茬,早期摘除病葉並燒毀以減少病源,科學施肥、灌水,輔之以殺菌劑防治等,均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