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蕓薹屬(Brassica)中用以采子榨油的植物統稱。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油脂供食用或工業用,莖葉和油粕可作肥料或飼料,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

三種類型油菜形態

  起源和分佈 油菜的栽培歷史悠久,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栽培油菜最古老的國傢。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西安半坡原始社會文化遺跡中就發現有距今6 000~7 000年的炭化菜子白菜子。新疆昭蘇地區以及西北各地均有黑芥分佈。《太平禦覽》輯引東漢服虔《通俗文》中有“蕓薹謂之胡菜”(今白菜型油菜)之說。宋代蘇頌等編著的《本草圖經》(1061)中開始采用“油菜”的名稱,並對其詳加描述。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的考證,中國是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的起源地之一。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油菜栽培地區。

  日本古代的白菜型油菜約在2 000年以前直接從中國或朝鮮半島傳入。芥菜型油菜原產亞洲,中國是它的類型分化中心。印度東北部的芥菜型油菜由中國引入。在歐洲,白菜型油菜稱蕪菁油菜,甘藍型油菜通稱瑞典油菜,是栽培最久的兩個種,其栽培開始於13世紀。中國目前廣泛栽培的甘藍型油菜於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分別由日本和歐洲引入。

  一般認為白菜型油菜起源於亞洲和歐洲,甘藍型油菜起源於歐洲,芥菜型油菜起源於亞洲和非洲,美洲、大洋洲以及其他地區栽培的油菜,都是由這些起源中心傳播而來。

  生物學特性 白菜型油菜株型較矮小,分枝部位較低,上部薹莖葉無柄,葉基部全抱莖。花淡黃至深黃,花瓣較大,開花時花瓣兩側互相重疊。自交不親和性強,異交結實率高達80%~90%。種子千粒重2.5~4.5克,無辛辣味,含油率30%~40%。

  芥菜型油菜株形高大松散,分枝部位高,主根較發達,耐旱性強。幼苗莖生葉窄小,有長葉柄。葉面粗糙密被刺毛,葉緣有缺刻或鋸齒,薹莖葉具短葉柄不抱莖。花淡黃或乳白,花瓣窄小,開花時4瓣分離。自交親和性強,自交結實率70%~80%以上,種子千粒重1.5~2.5克,有辛辣味,含油率30%~50%。

  甘藍型油菜株型中等或高大,枝葉繁茂。下部葉片有明顯缺刻,葉面平滑多被蠟粉與刺毛,薹莖葉呈披針形,無缺刻,基部半抱莖。花瓣較大,開花時重疊。自交親和性強,自交結實率70%~80%以上,種子千粒重2.5~4.5克,無辛辣味,含油率35%~45%。

  栽培管理 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冬油菜以水稻田移栽為主,其他地區多為旱地種植。移栽的冬油菜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種,每畝播量0.25~0.5千克。適時間苗、追肥、治蟲,有利培育根系發達、有正常葉5~6片、苗高17~20厘米矮壯的幼苗。苗齡30~45天後移栽大田,每畝1萬~3萬株。直播的冬油菜於1~2片真葉時間苗,4~5片真葉時定苗,結合中耕進行除草追肥,培育壯苗。中國春油菜區一般在4月下旬播種,因苗期很短(一般30~40天),適時早播可提高產量。在2 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因株型較小,播種密度可高達每畝30萬~50萬株。

  油菜需肥較多,要求施足底肥,苗期適時適量追肥,現薹抽薹期需要較多氮肥,一般要占總吸收量的1/3~1/2。幼苗3~5片真葉以前是磷素營養的臨界期,磷的利用效率最高,故早施磷肥非常重要。鉀肥在全生育期都可吸收利用,能促進生長,增加分枝,增強耐寒、抗病和抗倒伏能力,並能促使早熟,提高含油量。氮、磷、鉀配合使用的合理比例為1∶0.35∶0.95。

  油菜對硼很敏感,在土壤嚴重缺硼(土壤水溶性硼含量在0.000 03%以下)時,苗期可導致死苗,薹期可使提早脫葉,抽薹延緩,株型矮化,花蕾幹枯或脫落,開花延緩或不能正常開花,角朵停止發育或呈畸形,胚珠不能發育成正常種子。在蕾薹期和花期噴施硼肥效果較好,也可在苗期施用,或用硼砂或硼渣基肥。冬油菜區在越冬前的田間管理非常重要,要抓緊中耕、除草、追肥,加強灌溉,培育壯苗越冬,冬壯春發是取得高產的主要途徑。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菌核病、霜黴病、黑脛病,采用三年以上輪作,合理灌溉,種子檢疫,施用藥劑等綜合措施防治。常見的害蟲有蚜蟲、黃條跳甲、菜蛾、菜螟、菜潛葉蠅,可在產卵期噴灑藥劑及毒餌誘殺成蟲或培土壅根抑制蟲蛹羽化。

  品種改良 油菜育種的傳統目標為提高產量、含油量和增強耐寒性、抗病性能。20世紀中期以來,為改進菜油和油粕的品質而轉入品質育種。在菜子油所含的各種脂肪酸中,油酸和亞油酸對人體有益,並與芥酸的含量呈負相關,無芥酸或低芥酸的品種含油酸和亞油酸成分高。另外,一般油菜品種菜子榨油後的油餅雖含蛋白質40%左右,營養價值與大豆油餅相近,但因含有硫代葡萄糖苷12~18毫克/克,遇水在芥子酶的催化下,裂解為異硫氰酸鹽和渪唑烷硫酮等有毒物質。如用未經處理的菜子餅飼養傢禽,可導致甲狀腺腫大、生理紊亂,以致中毒死亡。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加拿大先後育成無芥酸的自交系以及世界上第一個低芥酸品種,芥酸從44%左右下降到0.2%~0.5%,油酸和亞油酸分別提高到50%以上和20%以上。1973年又育成第一個甘藍型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品種。此後不少國傢相繼育成“雙低”品種,這是油菜育種史上的重大突破。中國從70年代開始進行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油菜的選育研究,到80年代以後,育成一大批雙低油菜新品種和單低油菜新品種,這些品種的推廣,從根本上解決瞭油菜油脂和餅粕中存在的“雙高”質量問題。

  用途 油菜子含油率約占種子幹重的30%~50%,精煉後的菜子油是良好的食用油,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無芥酸或低芥酸油菜品種亞油酸含量較多,營養價值較高,可用以制造不含膽固醇的人造奶油、色拉油、起酥油和調味油等。芥酸含量50%~55%的菜油可作為鑄鋼工業的潤滑油。一般菜油在機械、橡膠、化工、油漆、紡織、制皂和醫藥工業上有廣泛用途。榨油後的油粕,為重要的有機肥料和畜禽、魚的精飼料。油菜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可溶解土壤中難以溶解的磷,提高磷的有效性。根、莖、葉以及花和果殼等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生長階段脫落的葉、花以及收獲後殘根和秸稈還田,可顯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油菜花器多,花期長,具有蜜腺,還是一種良好的蜜源植物。

  油菜子經烘炒、碾細和蒸制制成圓餅後,在榨機中榨出橙黃色、不透明、有菜腥味的毛油,經精煉、過濾澄清後,成為食用菜子油。精煉後的無芥酸菜子油淡黃色,透明無腥味,品質優良。經機械壓榨後的油餅,尚含油脂10%~15%以上,如先用機械粗榨,再用正己烷浸提,油粕中殘留的油分可降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