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哲學的一個流派。由於宣揚宇宙精神的“永恆”存在和提倡復古而得名。根據對神學和教會在教育方面作用的看法,分為世俗派和教會派,後者又稱為新湯瑪斯主義教育,這兩派的哲學基礎都是古希臘時代以來的唯心主義哲學。

  19世紀以後,隨著以資產階級近代文化為主體的新人文主義教育和強調自然科學的實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西歐和美國,以古典文化特別是以古典語言為核心的古典主義教育,逐漸失去瞭它從中世紀以來一直占占有的優勢。20世紀30年代,在反對進步主義教育的潮流中,出現瞭旨在復活古典主義教育的永恒主義教育理論流派。

  永恒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R.M.赫欽斯M.J.艾德勒,英國的R.利文斯通等。赫欽斯從耶魯大學畢業後,1929~1945年任芝加哥大學校長,1951年任福特基金會副主席,1954~1961年任共和國基金會主席,曾著有《美國高等教育》、《教育中的沖突》等著作。艾德勒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曾在芝加哥大學、聖約翰學院任教,1952年在芝加哥創辦哲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著有《怎樣讀一本書》等著作。利文斯通從牛津大學畢業後,曾任伊頓公學臨時校長助理、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院長,著有《保衛古典語言》、《論教育》等著作。他們在自己的著作中分別闡述瞭永恒主義教育的觀點,強調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不變的和永恒的。

  永恒主義教育的主要理論可以概括如下:①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永恒的“理性”,理性是人類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變的特性。真理在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教育在每個地方也是一樣的,對每個人的教育也應該是一樣的,今天的教育應該回到自由的傳統和理智的訓練中去。②永恒的古典學科應該在學校課程中占有中心的地位。應該恢復古典語言在學校中的地位,學生必須閱讀古代作傢的原著;要對全體中學生進行普通教育,其中包括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尤其要註意嚴格的語法訓練)、邏輯學、修辭學以及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原理;小學生在進行讀、寫、算的基本訓練的同時,要熟記一些偉大的古典著作中的段落。③教育不是生活的摹本,而是生活的準備。反對實用主義教育把學校作為真實生活的情景或社會的仿造。應該首先註意發展兒童的智力,而不是讓兒童去適應現在的生活。學生應該瞭解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使自己成為有理性的和負責任的民主公民,參加未來的生活。④在教育方法上,應該讓學生閱讀和復述古典名著,背熟其中的重要段落,並且在心目中認定幾個偉大人物作為自己的榜樣,在各方面模仿他們。

  由於永恒主義教育力圖復古,把大部分的教學內容局限在古典名著上,把學生的學習束縛在古典著作的熟讀背誦上,因而遭到很多攻擊。改造主義教育提倡者就尖銳地指出,永恒主義教育理論是搞歷史後退,將會導致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終結,帶來“貴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