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陰聲韻與陽聲韻之間韻尾的相互轉變。漢語音韻學術語。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陰陽對轉,指無韻尾的韻或以母音為韻尾的韻與有鼻音韻尾的韻相互轉變,如陰聲韻[ɑ]變成[ɑm]、[ɑn]、[ɑη],或陽聲韻[əm]、[ən]、[əη]變成[ə]。廣義的陰陽對轉包括入聲。古音學傢把以塞音收尾的入聲韻歸入陰聲,所以陰聲與入聲和陽聲與入聲之間的相互轉變也稱陰陽對轉,如陰聲韻[u]變成[ut]、[uk],或陽聲韻[im]、[in]、[iη]變成[ip]、[it]、[ik]]。陰陽對轉的現象最早從《毛詩》押韻、文字諧聲和通假中發現。如《詩·小雅·無將大車》共有3章,每章4句,第2、3章都是第2、4句押韻,由此推知第1章也應該是第2、4句押韻。但第1章第2、4句末尾字是塵、疧,它們分別屬於收尾音不同的兩個韻。對此清代學者認為“塵”字從陽聲真韻轉入“疧”字所在的陰聲脂韻,所以“塵”才能與“疧”押韻,這就屬於陰陽對轉。最早發現這種現象的是戴震,他在為古韻分部時采用瞭陰陽入三分法,把主元音相同、收尾音發音部位也相同的古韻稱“相配互轉”,並且說“兩兩相配,以入聲為樞紐”,據此他將古韻分成9類。他把收鼻音的古韻部比作“氣之陽”,把收元音的古韻部比作“氣之陰”,開瞭“陰陽對轉”學說的先河。後來他的弟子孔廣森將此上升到理論高度,正式提出“陰陽對轉”的名稱。孔氏簡化瞭戴氏的古韻分部,把以[–p]收尾的入聲合成一部,當作陰聲韻,其餘入聲也都合並到相應的陰聲韻中,共得出古韻18部,9陰9陽,陰陽一一相配,如下圖:

  孔廣森認為相配的兩個韻部的字,常常可以相互押韻、諧聲、通假,稱這種現象為陰陽對轉。這一理論的提出在音韻學史上有重大意義,它揭示瞭漢語語音系統對應整齊的特點,使人們認識到古韻各部元音的對應關系,為古音構擬提供瞭框架。繼孔廣森之後,章太炎也講陰陽對轉。他分古韻為23部,構成下面的陰陽相配關系:

  章太炎的學說與孔廣森有4點不同:①孔廣森是一陰對一陽,章太炎除一陰對一陽外,還有二陰對一陽、三陽對一陰;②孔廣森9陰9陽的順序是任意的,沒有考慮到元音侈弇(開口度的大小),章太炎則依據元音侈弇把陰聲韻、陽聲韻各分成兩類;③孔廣森把收[–p]尾的入聲當作陰聲,章太炎則當作陽聲;④孔廣森講陰陽對轉為古韻分部服務,章太炎講陰陽對轉為研究文字諧聲、假借、孳乳確立前提。講陰陽對轉,章太炎是集大成者。他的一些見解為研究韻部之間的關系提供瞭重要線索,但也在古文獻學裡引起輕言引轉、隨意破字的流弊。林語堂曾發表《陳宋淮楚歌寒對轉考》和《燕齊魯衛陽聲轉變考》兩篇文章,提出“歌寒對轉”、“脂諄對轉”等屬於鼻尾音弱化之說,並指出這都是方音現象。俞敏在《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中,運用梵漢對音材料,提出“歌寒對轉”、“脂諄對轉”是“音節末尾上[n]、[l]混亂”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