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1866年,義大利人民反抗奧地利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傢統一的三次戰爭。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被肢解為帕爾馬、托斯卡納、摩德納、盧加、教皇國、撒丁、那不勒斯、倫巴第–威尼斯等8個封建邦國和地區,其中倫巴第–威尼斯地區直接劃入奧地利版圖,其他邦國除撒丁王國外,均間接受奧地利統治。

  第一次戰爭(1848~1849) 1848年1月,西西裡首府巴勒莫首舉義旗。3月,米蘭和威尼斯爆發反奧起義,直接推動瞭撒丁、托斯卡納、那不勒斯等國對奧宣戰。但各邦君主因懼怕人民革命,消極避戰、裹足不前,給奧軍反撲以可乘之機。7月,奧軍經庫斯托紮之戰大敗撒軍,隨即重占米蘭並包圍威尼斯。8月起,威尼斯、托斯卡納和羅馬再次爆發起義並成立共和國。在重新掀起的反奧浪潮推動下,撒丁於1849年3月再次對奧宣戰,但在 諾瓦拉之戰 中又遭慘敗。4月,托斯卡納共和國被反動勢力顛覆。7月,羅馬被法國幹涉軍攻陷。8月,撒丁與奧簽訂和約,奧軍隨即攻占獨立運動最後一個堡壘威尼斯。

  第二次戰爭(1859~1861) 19世紀50年代後期,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再度高漲。1858年6月,撒丁首相C.B.加富爾同拿破侖三世締結反奧軍事同盟,法國應允協助撒丁收復倫巴第和威尼斯,撒丁則同意將薩伏依和尼斯割給法國。1859年4月,奧地利向撒丁宣戰,出兵皮埃蒙特。5月,拿破侖三世親率法軍出征,在與撒軍會合後取得 索爾費裡諾會戰 的勝利,將奧軍逐出倫巴第。與此同時,人民起義浪潮再次席卷意大利,托斯卡納、帕爾馬等邦推翻君主制。拿破侖三世極為震驚,匆忙於7月11日單獨與奧議和。奧同意將倫巴第交由法國轉給撒丁,但保留威尼斯,並從法國得到恢復托斯卡納等邦君主政權的保證。意人民對此極為憤慨,以武裝鬥爭抵制君主政權復辟。1860年3月,中部各邦舉行公民投票,正式並入撒丁。4月,西西裡首府巴勒莫爆發起義。G.加裡波第率“紅衫軍”增援西西裡,至7月解放全島;爾後回師本土,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意大利經公民投票並入撒丁。1861年3月,意大利王國宣佈成立。

撒丁、法國聯軍在索爾費裡諾之戰中抗擊奧軍騎兵(油畫)

  第三次戰爭(1866) 1866年4月,意大利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後,意對奧宣戰,但意軍在 庫斯托紮之戰 和利薩海戰中相繼失敗。奧軍被普軍擊敗後,意大利通過10月3日與奧簽署的《維也納和約》,收復威尼斯地區。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意軍和加裡波第志願軍乘機進占羅馬。10月,羅馬並入意大利,教皇避居梵蒂岡。至此,意大利最後完成統一。意大利獨立戰爭的勝利,結束瞭異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局面,推動瞭資本主義發展,促進瞭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