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部國傢。全稱義大利共和國。北部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接壤,東、南、西三面分別瀕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得裏亞海、伊奧尼亞海、第勒尼安海和利古裏亞海。面積301 333平方千米。人口6 002萬。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下設103個省。首都羅馬。

  自然地理 國土一半以上由意大利半島(又稱亞平寧半島)組成。它形似長統靴,從西北向東南延伸。山地與丘陵分別占國土面積的35%和42%,平原隻占23%。依據不同的地形特征,全境可分為阿爾卑斯山地、波河平原與亞平寧山脈等3個主要地形區。

  地質與地形 阿爾卑斯山地呈寬闊的弧形分佈在北部,構成與鄰國的邊界。為年輕的褶皺山系,山體巍峨高聳,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山間多隘口,為與鄰國交往的陸上通道。意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南坡山地可分為3段:西段從奧斯塔至大聖伯納德山口,呈南北走向,山勢高峻,法、意邊境的勃朗峰為最高峰,海拔4 810米;中段從大聖伯納德山口至佈倫納山口(又譯佈倫內羅山口),作東西走向,地勢險要,多高山水川,意瑞邊境的杜富爾峰海拔4 634米;東段從佈倫納山口至的裡雅斯特,山體寬闊,除主脈外,山麓丘陵占較大比重,並逐漸向波河平原過渡。

  波河平原是全國最大和最主要的平原,東西長400千米,南北寬80~200千米,面積4.4萬平方千米。地質構造上為阿爾卑斯和亞平寧褶皺的山前拗陷。原為一古海灣,後由河流沖積而成。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海拔低於100米,西北部海拔500米。可分為4個部分:①山麓平原。分佈在阿爾卑斯山地南麓,為一狹長地帶。屬冰磧和冰水平原,多砂礫層,土壤透水性強。地勢較高,起伏不平。曾是森林區,現經開墾種植玉米與黑麥,並多葡萄園和桑園。②灌溉平原(倫巴第平原)。位於山麓平原以南,是波河平原的主體。土壤肥沃,河流縱橫,灌溉發達,為富庶的農耕區。作物以小麥、水稻與玉米為主。③三角洲沼澤平原。位於波河河口三角洲和亞得裡亞海沿岸,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常易泛濫。沿海地帶多潟湖。由於河口地區泥沙沉積,三角洲平均每年向外生長65公頃。④艾米利亞平原。位於波河以南,亞平寧山地以北,為一切割輕微、地勢平坦的平原。因地處山地背風面,降水較少。作物有小麥、玉米、大麻和甜菜等。

  亞平寧山脈為亞平寧半島的骨架,是一系列山地和丘陵組成的年輕褶皺帶。山脈縱貫南北,一直延伸至西西裡島。全長約1 400千米,南北兩端較窄,僅約30千米;中原較寬,約達200千米。羅馬東北方的科爾諾峰為最高峰,海拔2 912米。北段主要由砂巖和泥灰巖組成,中段由石灰巖和白雲巖組成,南段由石灰巖和花崗巖組成。由於地處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兩大板塊的分界線,火山、地震活動頻繁。西西裡島東岸的埃特納與那波利灣的維蘇威為兩大著名火山,埃特納火山為歐洲最高的活火山,海拔3 323米。羅馬附近的亞米阿塔和阿爾班丘陵間的高地,多火口湖與泥泉。半島地熱溫泉遍佈,常遭強地震災害。

  氣候 意大利大部分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以半島南部及其島嶼為典型。波河平原屬地中海型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過渡類型,冬冷夏熱、春秋多雨。因國土狹長、山地廣佈,北部和南部、山地和平原、內陸和沿海、東岸和西岸氣溫和降水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1月平均氣溫2~10℃,半島南端和地中海島嶼可達10℃以上,波河平原在0℃左右。7月平均氣溫23~26℃。降水受地形和坡向影響顯著,山地多於平原,西岸大於東岸。阿爾卑斯山地和亞平寧山脈為兩個多雨區,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熱那亞灣東岸亞平寧山脈迎風坡的基亞瓦裡,年降水量高達3 400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多的地區。波河平原年降水量低於600~800毫米,塔蘭托灣沿岸地帶年降水量少於500毫米。阿爾卑斯山地和亞平寧山脈的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

  水系 境內大多數河流短小湍急,獨流入海。波河為全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西部的維佐峰,東流註入亞得裡亞海,長652千米,流域面積約7萬平方千米。沿途地勢平坦,含沙量高,下遊地區沉積旺盛,河床高於地面6米,河道極易淤塞。由於各支流上遊降水豐富,波河水量充沛。中水位流量為1 600米3/秒,洪峰流量可達12 000米3/秒。源自阿爾卑斯山脈的支流,靠冰川、融雪和雨水補給;源於亞平寧山脈的支流靠雨水補給。前者洪峰出現在春末夏初,後者洪峰出現在春、秋兩季。兩者相互調節,使波河豐水期持續時間較長,枯水期僅出現於夏末秋初。主要支流有塔納羅河阿達河奧廖河基耶塞河塞基亞河帕納羅河等。都靈以下通航裡程480千米;唯下遊航道多變,航運價值不大。阿迪傑河為全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南坡,從奧地利進入意大利,流經波河灌平原,註入亞得裡亞海,長410千米。半島地區因秋冬多雨,河流常有冬汛;夏季水量極少,甚至幹涸斷流。特韋雷河(又稱臺伯河)與阿爾諾河是半島地區兩條主要河流,特韋雷河長405千米,源於亞平寧山脈,流經羅馬,註入第勒尼安海;阿爾諾河長240千米,源地距特韋雷河源頭不遠,流經佛羅倫薩和比薩,註入利古裡亞海。

圖1 阿爾卑斯山麓村落

圖2 西西裡島上古老城鎮的居民

  意大利北部和半島地區多湖泊,大小湖泊約1 500個。北部主要為冰川湖,面積較大、湖水較深。最深的湖泊為科莫湖,達410米。最大的湖泊為加爾達湖,面積370平方千米。這類湖泊主要位於阿爾卑斯山前地區,群山環抱,湖水清澈,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並蘊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半島主要是火口湖,面積較小,如博爾塞納湖特拉西梅諾湖等。此外,北部東岸沿海多潟湖,如拉格迪河列黑湖

  資源 意大利東、南、西三面被海洋環抱,海岸線長約7 200多千米,不僅為發展海洋航運提供瞭寬闊的空間,而且形成瞭許多天然良港,如西海岸的熱那亞、那波利、薩萊諾,東北海岸的威尼斯、的裡雅斯特,半島東南端的塔蘭托;西西裡島的卡塔尼亞、墨西拿與巴勒莫等。

  意大利自然保護歷史悠久。目前有大帕拉迪索與阿佈魯佐等5個大型國傢公園以及許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22.1%。大部分森林由私人管理。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制定瞭一系列自然保護法律,近年來森林生物量有明顯的增長。

  意大利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活動,參加瞭許多國際環境協定,如關於大氣污染、生物多樣化、氣候變化、瀕危物種、海洋傾倒垃圾與禁止核試驗等。意大利是“歐洲野生鳥類管理”機構的所在地。

  意大利礦產資源貧乏,尤其是能源資源十分短缺。褐煤主要分佈在阿爾卑斯山區,石油和天然氣分佈在波河平原和西西裡島,鐵礦主要分佈在厄爾巴島。僅有地熱、汞、硫磺、巖鹽和大理石等資源相對較豐富。

  居民 全國居民中94.1%是意大利人,撒丁人占2.7%,雷蒂亞人占1.3%。餘為日耳曼人、斯洛文尼亞人和希臘人等,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全國83.2%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985年頒佈法令羅馬天主教為法定國教,並在公立學校結束瞭強制性的宗教教育。非宗教人士占16.2%。少數民族大多信仰新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大多數人講意大利語。北部意奧邊境博爾紮諾地區的居民講德語,西北意法邊境瓦萊達奧斯塔地區的居民講法語。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有拉丁語、阿爾巴尼亞語、卡塔蘭語、撒丁語與希臘語等。

  全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199人,分佈不平衡。經濟發達的波河平原,平均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米蘭、熱那亞、羅馬、那波利等城市化地區在500人以上;半島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160人左右;撒丁島僅50~60人;阿爾卑斯山區人口更為稀疏。2000~2006年人口年均增長率4‰,2006年為–1‰。

  2006年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7.8%,為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傢。全國8個大都市區的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7%,除巴勒莫外,均分佈在波河平原和半島中部地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有羅馬、米蘭與那波利。

  歷史 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大約從公元前9世紀起,阿爾諾河與特韋雷河之間的埃特魯斯坎文化開始興起。公元前753年建立在羅馬城。公元前5世紀,羅馬統一意大利,建立起奴隸制國傢。公元前27~公元14年,古代羅馬變共和制為君主制,在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統治下,達到瞭空前的繁榮。在帝國鼎盛時期,特韋雷河下遊平原的農牧業、河口的鹽業獲得迅速發展;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相當發達,建築、文化、藝術十分興旺,其影響遍及所控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2世紀初,羅馬帝國的版圖達到瞭頂峰,領土范圍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達兩河流域;南到撒哈拉沙漠,北迄萊茵河和多瑙河一帶。此後,內憂外患四起。330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4~5世紀,因來自中歐的日耳曼等民族的不斷入侵,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隨後,除意大利的一部分歸屬拜占廷外,其餘大部分先後受東哥特人、倫巴德人、拜占廷人和法蘭克人的占領和統治。法蘭克王把羅馬和拉韋納周圍的土地封給教皇——羅馬天主教的首腦,乃為教皇國的開端。諾曼人於8世紀入主意大利南部,建立瞭西西裡王國。此後,在意大利北部出現瞭一些在政治和商業上競爭劇烈的都城,其中最大的是佛羅倫薩、熱那亞和威尼斯。

  意大利在13~16世紀成為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而佛羅倫薩則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

圖3 佛羅倫薩的三聖橋及老橋

  從15世紀末起,意大利北部地區先後受法蘭西、西班牙與奧地利的統治。到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哈佈斯王朝占領瞭意大利北部大部分地區。南部地區,特別是西西裡島與那不勒斯先後為西班牙、奧地利、法國統治。19世紀50年代,以撒丁王國與皮埃蒙特君主薩伏依王室為主推動統一運動,稱“復興運動”。1861年意大利大部分地區統一。1866與1870年威尼斯與羅馬相繼被兼並。1870年建立統一的意大利王國。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地中海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國際航道,促進瞭意大利港口城市和商業貿易的發展。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現代工業,特別是與軍事有關的重、化工業得到瞭發展。1922年墨索裡尼上臺,建立瞭法西斯獨裁統治。1936年吞並瞭埃塞俄比亞,並與希特勒結成“柏林–羅馬軸心”。1940年向英、法宣戰。1943年9月戰敗投降。1946年廢除君主政體建立意大利共和國。

  政治 現行憲法(1947年12月通過)規定,意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總統代表國傢,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由總統任命。全國大小政黨眾多,主要有:意大利力量黨意大利左翼民主黨、民族聯盟、北方聯盟、意大利重建共產黨等。

  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為意大利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兩院權力相等,可各自通過決議。兩院各有315個和630個席位,議員均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

  實施以國防部長為首、參謀長和秘書長分管軍事和後勤的雙軌體制。采用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總統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理對國防政策與軍隊建設負有全責。全國常規武裝總兵力30.1萬,其中陸軍16.6萬、海軍4萬、空軍6.4萬;另有憲兵11.3萬。2009年國防預算202.9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4%。那波利為北約南盟軍司令部所在地。美國在意大利設有多個軍事基地與設施,駐軍1.04萬,美國第六艦隊在那波利與撒丁島北岸的拉馬達萊娜島等地設有基地。

  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農業國。戰後,隨著北部地區多樣化工業基地的建立,經濟有瞭長足的發展,成為世界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之一。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55萬億歐元。但其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仍顯著低於美、日、德、法、英等國。歐洲共同體(歐盟)的創始國,也是第一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傢。

  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1%。

  工業資本高度壟斷和集中,中小企業占有重要地位。十大財團控制瞭國傢經濟命脈。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傢壟斷資本發展很快,控制瞭國內工業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其中伊利、埃尼、埃菲姆3大國營財團擁有全國工業產值的約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機械、煤炭、銀行與航空等部門。意大利政府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介入是歐盟各國中最高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意大利加快瞭國企的私有化進程。中小型企業在傳統的輕工領域裡占有很大的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競爭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

  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很不徹底,較多封建殘餘和小農經濟。特別在南部嚴重制約瞭農業生產的發展。

  南北區域差異顯著。意大利工農業生產高度集中在北部地區,占全國1/3左右的土地面積,擁有全國40%以上的人口和半數以上的工人,集中瞭全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和發達的農業。其中尤以米蘭、都靈、熱那亞“工業三角地帶”的經濟最為發達。而占全國土地面積40.8%,人口約36%的南部地區則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南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中北部地區的一半。南方失業率高達16%左右,因此,政府積極推行南部地區開發,扭轉地區經濟的不平衡。

  工業 長期以來,意大利工業以輕紡業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化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形成鋼鐵、汽車、化工、機械(機床、紡機與軍火)、傢電、造船、紡織、服裝與食品為主體的工業結構,但傳統輕工業(紡織、服裝、食品、釀酒、制革、制鞋、傢具、首飾)與大理石開采等仍占有重要地位。

  意大利所需的能源主要依靠進口。2006年全國所需石油的95.5%、天然氣的78%從外國進口。石油主要來自中東和北非,天然氣大部分來自阿爾及利亞及俄羅斯。本國所產的褐煤和水電約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14.1%。

  鋼鐵工業起步於19世紀末,2006年全國鋼產量3 119萬噸,為世界主要鋼鐵生產國之一。鋼鐵生產所需原料、燃料及其產品銷售主要依賴國際市場。最大的鋼鐵企業是位於半島東南端塔蘭托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年產鋼能力1 000萬噸)。意大利汽車工業歷史悠久,是世界重要的汽車生產國之一。其中菲亞特阿爾法雷莫為世界著名品牌。產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都靈是菲亞特公司總部所在地,有“汽車城”之稱。米蘭與那波利也是重要產地。

  化學工業中,傳統的化工基地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倫巴第區和皮埃蒙特區,特別是米蘭周圍地區,生產酸、堿等基本化工產品。20世紀60年代以來,依靠從北非和中東等地的進口原油,在沿海城市發展煉油和石油化工。西西裡島的奧古斯塔和墨西拿是最大的煉油中心,此外還有薩沃納、熱那亞和那波利等。石化產品主要為塑料和化纖。

圖4 水城威尼斯一角

  傢電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所產電冰箱、洗衣機等行銷歐洲市場。造船業是歷史悠久的制造業部門,主要分佈在熱那亞灣的裡窩那、薩沃納、熱那亞,以及那波利、威尼斯等港口城市。

  紡織、服裝和食品工業為主要傳統部門。紡織業集中在米蘭和都靈附近,以化纖產品為主。米蘭時裝享有世界盛譽。食品業散佈在各大、中城市,所產的通心粉、意大利面條、餡餅、橄欖油、葡萄酒、水果罐頭暢銷世界各地。

  農業 農、林、漁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意大利農業有悠久的傳統,卻又是一個農產品大量凈進口的國傢。由於多丘陵和山地,可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約10%;傢庭經營的小農場是意大利農業的基本生產方式,全國約有300萬個農場,其中94%是小農場,平均規模僅約1公頃;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不能自給;園藝業發達,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麥和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波河平原為主產區,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半島南部和西西裡島亦為重要的小麥產區。波河平原為歐洲最大的水稻產區。北部地區還生產甜菜、燕麥、大麥與馬鈴薯等。

  意大利是世界主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國,葡萄酒產量僅次於法國,居世界第二位。油橄欖種植面積和橄欖油產量居世界前列。柑橘生產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分佈於半島南部和西西裡島。北部地區還盛產桃、梨、蘋果等溫帶水果。蔬菜栽培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尤以西紅柿生產著稱,其加工產品出口世界各地。此外,波河平原有栽桑養蠶業。

  畜牧業發展水平低於歐美主要發達國傢。牧草地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6,但產草率低且草質較差。畜牧業以養羊(綿羊)、牛、豬和傢禽為主,畜產品不能滿足國內消費之需,每年從國外大量進口牛肉、黃油和乳酪。北部地區有集約化程度高的養牛業和乳酪業,南部地區則多為小農經營的養羊業。

  由於歷史上大量砍伐森林導致的土壤侵蝕阻礙瞭林業的發展。現國內每年所需的木材須大量依賴進口。漁業以海洋捕撈為主,主要是貽貝、褐蝦、沙丁魚與鳳尾魚。

  旅遊業 意大利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特別是擁有十分豐富的歷史古跡和藝術財富,從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至18世紀,各種藝術和建築物無不獨具魅力。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古羅馬首都羅馬城、水城威尼斯和文化名城佛羅倫薩。旅遊業是意大利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並提供瞭眾多的就業崗位。2004年國外遊客達370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357億美元,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大國之一。

  交通運輸業 擁有發達的陸、海、空運輸網絡。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全國公路網總長83.7萬千米,鐵路網總長19 394千米,其中大部分已電氣化。米蘭、博洛尼亞、羅馬、那波利、都靈為主要交通樞紐。阿爾卑斯山區有與鄰國交往的山隘,其中連接意法兩國的勃朗峰公路隧道,長11.6千米,是世界最長的公路隧道之一;連接意瑞兩國的辛普朗隧道,長19.8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之一;佈倫納隧道是連接意奧兩國的鐵路、公路隧道。

  海運在對外經濟聯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全國90%的進出口貨物依靠海運。意大利是世界上擁有最大商船隊的國傢之一,2001年共有商船1 476艘,總排水噸位達660萬噸。主要海港有熱那亞、的裡雅斯特、塔蘭托、威尼斯和那波利。那波利為地中海區重要的國際客運轉運港。

  航空運輸發達。全國約有30個機場,年國際客運量約為3 800萬人次。最繁忙的國際機場是羅馬的菲烏米奇諾,最大的國際機場是米蘭的馬爾奔薩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是意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由於國內生產所需的能源、原料大量依賴進口,導致長期以來經常出現貿易逆差。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的鼓勵出口政策,有效地推動瞭出口增長,扭轉瞭以往外貿長期逆差的局面。2010年外貿進口值3 648億歐元;出口值3 357億歐元,貿易逆差達273億歐元。進口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汽車、化工產品和傢電、紡織、服裝、鞋類、金銀首飾等產品以及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居多。意大利外貿的約3/5是與歐盟成員國之間進行的。進口商品主要來自歐盟成員國、歐佩克國傢、東歐國傢、美國與俄羅斯,出口商品主要目的地為歐盟成員國、美國、東歐國傢、歐佩克國傢與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傢和地區。

  意大利是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之一。1999年正式使用歐元,2002年歐元成為國內流通的單一貨幣,原貨幣裡拉終止使用。加入歐元區後,意大利銀行成為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SCB)的組成部分。意大利的主要銀行有聖保羅銀行(原都靈聖保羅銀行)、意大利聯合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羅馬銀行和國民勞動銀行等。

  巨額財政赤字與國債的居高難下,是意大利經濟的兩個沉重包袱。2010年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6%;累計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9%。

  文化 意大利對世界文化有傑出的貢獻,其雕塑、建築、繪畫、文學、音樂和戲劇無不飲譽全球。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是意大利文化史上最璀璨的一頁,以伯魯涅列斯基、但丁、薄伽丘、米開朗琪羅、達·芬奇與拉斐爾為代表的一批大師,創造瞭一系列文學、建築、繪畫、雕塑和音樂等不朽的傳世作品。

  意大利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古城、佛羅倫薩名城、維琴察的帕拉第奧建築、比薩斜塔、水城威尼斯、聖馬利亞感恩女隱修院、卡莫尼卡谷地巖畫等,均已名列《世界遺產名錄》。眾多的圖書館有大量豐富的收藏品,其中最大和最有價值的是佛羅倫薩,那波利和羅馬的國立圖書館。許多城市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珍藏有世界著名的藝術品,其中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那波利的國立博物館、羅馬的國傢博物館、美術館和現代藝術畫廊薈萃瞭意大利藝術的精品。

圖5 羅馬市鳥瞰

  教育在意大利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2月和3月,意眾、參兩院分別通過教育改革法。現有大學81所,多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有6所大學建於13世紀,5所建於14世紀。最古老的是建於11世紀的博洛尼亞大學;最大的是羅馬大學,在校學生約18.5萬。其他著名的大學還有巴裡、佛羅倫薩、熱那亞、米蘭、帕多瓦、佩魯賈、比薩、錫耶納和的裡雅斯特等。

  新聞出版業發達。著名的報紙有《晚郵報》、《共和國報》、《體育報》、《24小時太陽報》與《新聞報》等。重要綜合性期刊有《全景》、《快報》等周刊。最大的通訊社為安莎通訊社,創立於1945年。國有的意大利電視廣播公司有3個電視臺,此外還有許多私營廣播電臺和電視臺。

  對外關系 立足西歐,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與歐盟國傢關系密切,同法、德、英等國的政府間有定期會晤制度,並在軍事上建立共同決策機制,參加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主張歐盟東擴與南下並舉。依靠北約,重視與美國的傳統關系。現政府實施更加親美的政策,謀求同美國建立“特殊的盟友關系”。重視與俄羅斯、東歐及巴爾幹國傢的關系。積極參與歐盟、美國援助獨聯體和中東歐各國的行動,贊成接納俄羅斯參加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積極發展意俄雙邊貿易關系,成為俄羅斯在歐洲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意中關系發展順利,交往頻繁。兩國1970年11月6日建交後,意大利成為中國在歐盟的重要貿易夥伴。兩國簽有海關、民航、商標註冊、科技合作、經濟、保護投資、領事、互免雙重征稅與打擊跨國罪犯合作等協議和條約。兩國分別在上海、廣州和米蘭、佛羅倫薩設有總領事館。2010年雙邊貿易總額約452億美元,同比增長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