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北省轄地級市。位於省境西南部,長江中、上遊接合部。轄西陵區伍傢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夷陵區5區和遠安、興山、秭歸3縣,以及長陽土傢族自治縣、五峰土傢族自治縣,代管宜都、枝江、當陽3縣級市。面積21 081平方千米。人口406萬(2010),以漢族為主,還有土傢、苗、回、壯等少數民族。市人民政府駐西陵區。古稱夷陵,素有“川鄂咽喉”之稱。公元前3世紀為楚國西部要塞,明代為川鄂間經濟重鎮。1876年辟為通商口岸。1949年以宜昌縣商埠地區及近郊置宜昌市。1950年後曾先後設宜昌專區、宜昌地區及地級宜昌市。市境地處鄂西山地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西為鄂西山區,分屬大巴山、巫山餘脈和武陵山支脈,山高谷深,山多坡陡;東部為平原地區,地勢多較平坦,湖泊河溪較多。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熱適度,降水充沛,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2℃。平均年降水量1 582毫米。礦產資源以磷礦為豐富,儲量大,品位高,分佈廣,開采價值高。還有煤、鐵、銅、銀、硫鐵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石灰巖、大理石、高嶺土等。宜昌市工業過去以釀造、煤炭、造紙、土紡織和鐵木傢具等為主,多為手工作坊,生產較落後。經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瞭以水電為特色,以機電、化工,紡織、冶金、建材、食品、飲料等為重要支柱,具有較強加工能力和產品開發與市場競爭能力的工業生產體系。特別是擁有已建成的葛洲壩、隔河巖及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高壩洲工程等特大型、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 300萬千瓦以上,成為中國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水電城。農業發展以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林果、蠶桑、茶葉和畜禽、水產養殖為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和多種經營初具規模。東部平原地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商品糧、棉生產基地,西部山區建有約20萬公頃的林牧基地,長江沿岸各縣(市)為長江以柑橘為特色的水果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四通八達,焦枝鐵路與國道209線、318線和漢宜公路、宜黃高速公路等24條國道、省道公路,溝通瞭與省內外的聯系。長江航運建有宜昌港、枝城港等客貨運港口和碼頭。新建成的三峽機場已開辟瞭近20條空中航線。宜昌歷史悠久,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又是歷史名人屈原和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有西陵峽、三峽大壩葛洲壩、隔河巖、高嵐風景區、武落鐘離山、天柱山中武當、柴埠溪風景區和黃陵廟、屈原祠(見圖)、屈原故裡牌坊王昭君故裡長坂坡、回馬坡等。

屈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