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張嚴格民族界限、尊崇華夏、鄙薄其他民族的理論。夷,是古代華夏族(實際上即漢族)對異族的泛稱。原多指東方民族,如《禮·王制》所說,“東方曰夷”。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泛稱,如“四夷”、“九夷”等。其後發展成為對“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通稱。到瞭近代,清王朝對西方帝國主義也稱“夷”,如“英夷”、“美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中國古人常以華、夷或夏、夷對稱來表示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國和外國的民族界限。所謂夷夏之防,就是要嚴格華夏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嚴格防范外族對華夏民族地域的入侵,隻能由華夏民族同化其他民族,“以夏變夷”,決不能容許其他民族影響華夏民族“以夷變夏”,排斥外來文化等。

  夷夏之防的理論,是民族矛盾的產物。早在西周末年,戎狄之族成為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周朝的主要威脅,最後以犬戎族為主的西部民族滅瞭西周。這對華夏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夷夏之防的理論便應運而生。

  夷夏之防開始有反侵略、禦外侮的含義,隨著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仇恨的增長,逐漸添加瞭一些大漢族主義的內容,如認為夷夏種屬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對周邊民族十分歧視,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

  孔丘作《春秋》,提出瞭“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觀點,夷夏之防理論作為儒傢的政治主張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