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拉丁美洲等地興起的一種社會、經濟和政治理論。代表人物有美國經濟學傢A.G.弗蘭克、埃及經濟學傢S.阿明等。該理論針對正統的第三世界國傢現代化進程的內因決定論、第三世界國傢隻要模仿已經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傢的發展模式就能實現本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目標,以及A.斯密的各國產業結構專業化有助於推動平等的國際貿易和促進最大效益等觀點,指出現代歷史上,許多貧困國傢的持續貧貧困和衰落、社會狀況的惡劣、政治局勢的動蕩均由於原殖民國傢和強勢國傢的壓迫和剝削所造成。歐美發達國傢根據本國需求,把第三世界國傢改造成經濟結構單一的農產品和原材料生產國和供應地;這些強勢國傢還把後者當作工業品的傾銷地,通過貿易補貼和不平等交換,使第三世界國傢的工業產品處於競爭劣勢,阻礙瞭後者的工業發展;從而造成第三世界國傢和地區對其宗主國的經濟依附關系。實際上,歐美發達國傢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正是以第三世界國傢和地區的持續貧困和落後為代價,後者由於存在嚴重的不平等關系和依附關系,要進入現代化階段特別困難,甚至不可能。因此,歐美發達國傢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經驗在第三世界根本不可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依附理論曾對第三世界的現代化問題研究產生過重要影響,但也遭到不少攻擊。批評者普遍認為,該理論忽視瞭落後國傢的內部社會因素對其貧困形成的影響,隻重視市場交換關系而忽視生產關系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些第三世界國傢特別是東南亞國傢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瞭依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