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孟加拉語詩人。生於西孟加拉邦佈德萬,卒於孟加拉。13歲時加入一個農村巡迴演出劇團。1917年參加孟加拉兵團,在軍中創作瞭不少小說和詩歌,還翻譯瞭波斯詩人的作品。1919年退伍,加入孟加拉穆斯林文學社。1921年在《穆斯林印度》月刊上發表長詩《叛逆者》。這首長詩是他的成名之作,詩中運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塑造瞭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表現瞭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這首詩被譯為印度各種文字,伊斯拉姆也由此被稱為“叛逆詩人”。1922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燃燒的弦琴》鼓勵被壓迫者勇敢地起來反抗,因而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查禁。同年,他創辦愛國主義雙周刊《彗星》。由於這份雜志的反帝立場和戰鬥風格,他被殖民當局逮捕判刑。他在獄中絕食,得到社會各界的聲援。詩人R.泰戈爾還將自己新寫的劇本《春天》題獻給他。1923年出獄。同年出版三部詩集:《毒笛》《毀滅之歌》《仙人掌》,前兩部描寫印度所受的屈辱和苦難,號召印度人民為民族獨立而英勇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925年創辦《犁頭》周刊,1926年出版詩集《無產者》,同時經常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誦唱詩歌,鼓舞人民的愛國熱情和鬥爭精神。從1929年開始,他主要從事歌曲創作,作品共有約4 000首,題材多樣,曲調豐富,風行孟加拉語地區。這一時期出版的主要詩集和歌曲集有《火烈鳥》(1929)、《毀滅的火焰》(1930)、《阿裡的劍》(1931)、《林地歌曲》(1932)、《花園》(1933)、《歌曲的花環》(1934)等,其中詩集《毀滅的火焰》和另一部歌曲集《鼻音符號》遭到查禁。除詩歌和歌曲外,伊斯拉姆還寫瞭不少小說和劇本,如短篇小說集《悲哀的禮物》(1920)、《貧困的悲哀》(1925)、《舒利的花環》(1931),長篇小說《不受束縛的人》(1927)、《死亡的饑餓》(1930)、《神秘》(1931)等,劇本《百葉窗》(1930)和《海市蜃樓》(1931)等。他還是第一個將《國際歌》譯成孟加拉語的人。1942年,他不幸患上神經麻痹癥,長期癱瘓在床。1972年移居孟加拉國。1976年去世。孟加拉國為他舉行瞭國葬。1979年中國翻譯出版瞭《伊斯拉姆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