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傢W.福克納的代表作、長篇小說。1929年出版。書名源自W.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中的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作品採用意識流手法,打亂時空順序,以多角度的敘事方式,向讀者呈現瞭美國南方種植園主康普生一傢傢道中落、精神崩潰的歷史。作品按4個不同的敘述視角分為4個部分:開篇為小兒子班吉眼中的故事。班吉33歲,是一個白癡,分不清現在與過去。透過他混亂無序的意識,讀者瞭解到康普生4個子女成長的環境和他們的童年時代。第二部分分是大兒子昆丁的回憶與思考。昆丁曾受教於哈佛大學,一心想維護舊有的道德和秩序,但又懷著對妹妹凱蒂變態的愛。驕傲脆弱的個性使他無力面對妹妹的墮落和傢庭的頹敗,最終以自殺瞭結生命。第三部分是昆丁的弟弟傑生的獨白。這個極端自私、唯利是圖的人對傢族作瞭最清晰生動的描述。第四部分回到作者全知的視角,主要寫勤勞善良、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黑人女傭迪爾西。4個部分的敘述都以凱蒂的故事為中心,凱蒂雖未出場,卻借他人之口成為故事的核心人物。

  小說自1929年問世後,一直為讀者和批評界矚目。其魅力主要源於藝術技巧上的大膽創新。小說不僅采用瞭多角度的敘述方法、顛倒的時空次序,造成結構上的錯綜復雜,而且借用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和敘述故事,堪稱意識流小說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