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中國安徽宣城(古稱宣州府)一帶的書畫用紙。中國傳統的手工書畫用紙。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

  史傳東漢蔡倫死後,其弟子孔丹欲畫一幅老師的畫像作紀念,但沒有稱心的紙。後來,他在山澗中發現倒在溪水中的檀樹被久泡發白而未朽,遂以檀樹皮造紙,經多年努力,造出潔白、細膩的紙,終於得償所願。“宣紙”一詞的最早記載見於唐大中元年(847)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名畫記》。這說明宣紙在唐代已被使用。另據涇縣《小嶺曹氏宗譜》記述,宣紙造紙術在唐以後傳襲到唐姓、梅姓,宋末又由曹氏從南陵傳至涇縣小嶺。

  宣紙的主要產地在宣城周圍的涇縣、廣德、郎溪等幾個縣,其中以涇縣所產宣紙質量最佳。這幾個縣在隋唐時期歸宣州府管轄,所產書畫用紙又都到宣州府集散,因而統稱宣紙。隨著時代變遷,其他縣的造紙逐漸停業,隻有涇縣的宣紙生產延續至今。宣紙的加工過程是:將青檀樹韌皮與長稈沙田稻草經過水泡浸漬、石灰發酵、緩和蒸煮、日光漂白、石碓打漿、竹簾撈紙、榨帖炕焙等18道主要工序,100多項操作,費時300多天抄造而成。其加工特點是:以溫和的方式,逐步剔除原料中的非纖維素雜質,而又保存纖維大分子原有的結構形態。所產宣紙以質地柔韌、潔白細膩、墨暈清晰、百折無損、不蛀不腐、紙壽千年而著稱。

  宣紙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之分。①生宣。即生產的原紙。是未經膠礬、染色等再加工處理的宣紙。生宣具有洇的效果,宜書宜畫,適用於大寫意與書法。宣紙按原料(皮與草)配比的不同可分為特種凈皮、凈皮、棉料共三大類。生宣還可按規格、厚薄、紋絡的不同進行各種分類。②熟宣。生宣經膠礬、染色、灑金、灑銀等再加工處理後,不漏礬則制成熟宣。熟宣具有不洇的效果,適宜於工筆畫、小楷書法。產品有雲母箋、五色宣、仿古宣、素宣、瓦檔對聯等。③半生半熟宣。用拉漿的方法將生宣從澄清的涼的熟豆漿汁或白芨汁、糯米汁加適量骨膠等填充材料的漿液中輕輕拖出,晾幹後便制成半生半熟宣。具有介於生宣與熟宣之間略洇的潤墨效果。產品有凈皮豆腐箋、凈皮煮硾宣、玉版宣等,宜於小寫意,以畫兼工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