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各種顏色的玻璃、陶瓷、金屬、石塊、貝殼、玉石、木材等材料,採用鑲嵌工藝製成的工藝畫。可用於建築物牆面、地面和頂棚的裝飾,或製成屏風、壁掛、傢俱板面及其他工藝品。

  沿革 世界上最早的鑲嵌畫是西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寺廟中的馬賽克。這種鑲嵌畫在當時已成為古埃及和巴比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後逐漸為希臘、羅馬等國普遍使用。鑲嵌畫在初期主要是用大卵石拼鑲鑲出圖案以裝飾地面,以後逐步發展到采用多種材料,用途也擴大到作為建築物內外墻面、地面、頂棚等的裝飾,畫面內容出現勞動、娛樂或戰爭場面以及統治者的政治、宗教、社會活動等。

  中國的鑲嵌工藝,早在公元前11世紀(商代後期)即已出現。當時的青銅器就采用錯金、錯金嵌玉的鑲嵌工藝。戰國時期已有相當精致的金銀裝飾工藝,即在青銅器上鑲嵌金絲、銀絲等。唐代,鑲嵌螺鈿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清代,浙江溫州始創鑲嵌彩石。20世紀中葉以後,鑲嵌工藝有很大發展,出現一些工藝獨特的鑲嵌畫品種,如彩石鑲嵌畫、薄木鑲嵌畫等。西方國傢普遍使用的陶瓷馬賽克工藝,在中國過去隻用於建築裝飾,70年代開始生產陶瓷馬賽克片料,並有少數陶瓷鑲嵌畫與建築結合。

唐代鑲嵌螺鈿的銅鏡(局部)

  品種和特色 中國鑲嵌畫按材料可分為彩石鑲嵌畫、薄木鑲嵌畫和玻璃鑲嵌畫等:①彩石鑲嵌畫。選用具有良好天然色澤和紋理的石料加工而成。產地以浙江和遼寧為主。浙江溫州的彩石鑲嵌畫采用浙江青田石,利用其自然色彩,先按設計圖稿雕刻成各種浮雕式圖形,再鑲嵌於木板上組成畫面。浙江青田縣的彩石鑲嵌畫是將各色青田石鋸成小薄片,再按設計圖稿切割成形,然後拼接粘合而成。遼寧沈陽彩石鑲嵌畫是以天然大理石為主,兼用瑪瑙、綠松石、漢白玉、金星石等多種材料,經切割、拼接、粘合、鑲嵌、打磨等工藝加工而成。彩石鑲嵌畫在藝術表現上,以傳統雕刻、壁畫藝術為基礎,借鑒國外硬石鑲嵌的手法,並巧妙發揮石料的天然色彩、光澤和肌理的特色,裝飾性強,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②薄木鑲嵌畫。將木料加工成薄片,利用其天然色彩和紋理拼鑲而成。主要產於遼寧、黑龍江等省。中國東北盛產木材,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質地堅硬,不易翹裂;色彩豐富,不易褪色;紋理美觀,富於變化;是制作薄木鑲嵌畫的良好材料。利用這些木材的樹根、樹皮、樹椏、疙結、樹瘤,以及由於菌類寄生或自然風化造成的變色材等,制成鑲嵌畫,再加工成壁掛、屏風、壁畫、桌面、旅遊紀念品等。薄木鑲嵌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規格不拘,適應性強。有的表現中國寫意畫效果,有的仿西洋畫風格,也有的取裝飾畫形式。薄木鑲嵌畫的制作工藝,一般先用手工在木質底板上按設計圖稿刻出低凹的槽形,再將薄木片鑲成圖案用膠粘貼在槽內,磨平打光。這種鑲嵌畫具有色彩協調、清新質樸、天趣自成的藝術效果。除中國外,日本、印度、德國等國也生產薄木鑲嵌畫。③玻璃鑲嵌畫。用各種顏色的玻璃小塊鑲制而成。屬於馬賽克鑲嵌畫的一種。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生產。玻璃材質輕薄,便於切割加工。料塊有規則形(正方、長方、三角、菱形等)和不規則形(又稱隨形)兩種。玻璃鑲嵌畫在光線的照射下,可以產生絢麗多彩、光色交織的藝術效果。

  鑲嵌畫由於在用料和工藝上的獨特性,畫面形象簡練、概括,欣賞者在一定的視線距離內能獲得很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