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夏商時期的青銅文化。主要分佈於老哈河和大、小淩河流域。同中原地區的二裏頭文化年代相當。文化遺存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60年在夏傢店遺址發現上、下兩層文化堆積,此文化的遺存位於下層,因而得名。

圖1 彩繪陶鬲

  聚落 城址一般位於河流兩岸險峻的山岡上,以石塊壘砌城墻。有的城址位於山前坡地,以夯土築墻,墻外有壕溝。城址多成群、成組分佈,各群中均有較大的一二處中心城址,這應與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有關。居住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築兩種,以前者居多,平面形狀多為圓形。墻壁夯築,或以土坯、石塊壘砌。室內中部有灶,多為紅燒土硬面。居址附近有成組或單獨存在的窖穴。

  埋葬 在內蒙古赤峰大甸子墓地發掘墓葬804座。它們分佈密集,方向大體相同,間隔亦較均勻,整個墓地被分成北、中、南三區,各區又可分為若幹小區。均為長方形土坑堅穴墓,分為大、中、小型三類。近1/4的墓有木棺。絕大多數為單人葬,女性面東,男性面西;有少量為兒童和成人合葬。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玉石器次之,還有骨角器、銅器、鉛器及漆木器。其中部分形體較小的陶器、彩繪陶器和石鉞等,可能是專用於禮儀場合或隨葬的物品。男性墓多隨葬石斧(鉞),女性墓多見紡輪。約1/5的墓在填土中埋置豬、狗。

  經濟、文化和社會 居民生活在暖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區。人們在森林邊緣種植谷物,過定居的農業生活,飼養牛、羊、豬、狗等傢畜,兼行狩獵。石器中多見磨制石鏟、石刀和打制石鋤,均為裝在木柄上使用的農具。還有石斧和石鉞。骨角器有鏟、鏃、匕、錐、針等。手工業產品具有特色。金屬制品多為小型裝飾品,如青銅耳環、指環、杖首、斧柄飾件和金耳環等。錦州水手營子出土連柄銅戈,為迄今所僅見。從大甸子墓地出土的杖首上的鑄痕可知,當時已能運用內、外范組合的方法鑄出薄壁型器物。漆器中可辨器形的有觚,內外皆髹朱漆。還發現鑲嵌於漆器表面的蚌片,表明已有螺鈿制品。彩繪陶器上繪有復雜的圖案(圖1、圖2),紋飾母題可分為有目和無目兩種。前者與中原地區商代銅器上的饕餮紋相似,其流行可能與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有關,或為部族圖騰的孑遺。卜骨有鉆無鑿,主要使用豬和羊的肩胛骨,也有動物的肢骨和肋骨。此文化所處社會發展階段應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晚期基本相當,即處於邦國時代,可能已邁入早期文明社會的門檻。

圖2 彩繪陶罐

圖3 黑陶鬶

  文化關系 夏傢店下層文化晚於紅山文化,在燕山以北為夏傢店上層文化所代替。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鬶(圖3)、爵、盉等陶器,與二裡頭文化的同類典型器物十分相似,說明兩種文化之間有過直接交往。這些陶器具有禮器性質,它們在夏傢店下層文化墓葬中出土,表明夏代的禮制曾對夏傢店下層文化產生過強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