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性巖漿水下噴發形成的一種噴出巖。1827年由A.佈龍尼亞爾首先提出,泛指隱晶質,含鈉長石-綠泥石或鈉長石-赤鐵礦、石英組合的巖石。化學成分特點是SiO2為45%~53%,與玄武巖相當。但MgO、CaO低而Na2O高,特別是一些巖枕的核部Na2O更高。細碧巖的CaO/Na2O≤1.5,而玄武巖則為3~5。礦物組合特征與玄武巖相似,有時細碧巖和玄武巖不易區分。但細碧巖含大量的鈉長石或鈉-更長石為特征,斜長石號碼為0~20號,而玄武巖的斜長石均大於40號。細碧巖中的鈉長石常有中-拉斜長石殘餘,輝石多已變為綠泥石、陽起石、纖閃石,有時可見橄欖石,但已蛇紋石化。其他還有綠簾石、赤鐵礦、方解石等。細碧巖以鈉長石加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礦物組合及較高Na2O為特征區別於一般玄武巖。有些變質玄武巖也有和細碧巖一樣的礦物組合,但細碧巖中鈉長石的光軸角較大(2V=85°~95°),並具異常的X射線參數。而變質玄武巖中斜長石的光軸角較小,一般為76°~78°。細碧巖常見填間結構、間粒結構。以海底熔巖流的形式產出,常具特殊的枕狀構造。但是有些不是細碧巖的噴出巖也可具枕狀構造,所以確定是否為細碧巖除瞭要搞清其化學成分、礦物組合及結構構造特點外,還要特別註意其共生巖石組合。細碧巖常與角斑巖共生形成細碧-角斑巖建造。也可與矽質巖、蛇紋巖、基性巖、碳酸鹽巖、雜砂巖等共生,組成蛇綠巖套的一部分,按其共生組合巖石的不同,可分為3種主要組合類型:①細碧巖–輝綠巖組合。②角斑巖–石英角斑巖組合(細碧巖較少)。③變玄武巖-細碧巖組合,兩者常成互層。

  根據細碧巖的化學成分、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的特點,認為其成巖環境是處於大陸造山帶地槽下降的階段水下噴發形成的。1977~1978年在大洋中脊洋殼剖面中也發現瞭細碧巖,這是一個較重要的發現。關於細碧巖的成因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兩種觀點:①變質交代說。認為是由拉斑玄武巖質或橄欖玄武巖質巖漿的分異產物並經後期改造(低變質和鈉質交代、鈉的帶入,矽、鈣的帶出)形成的。②巖漿成因說。認為細碧巖是由巖漿直接分異的產物。較合理的解釋是:在大洋底較淺處已經結晶的玄武質巖石經低級變質作用形成細碧巖。變質作用的熱源來自後來噴發的熔巖流或新侵入的輝綠巖,這些仍然熱的或被加熱瞭的玄武質巖石被海水或大洋底富鈉的混積物混染,鈉和矽被淋濾出來,同時鐵、錳被氧化並富集於巖枕的邊部,這樣合理解釋瞭細碧巖中巖枕邊部的鈉、矽比巖枕核部少,而三價鐵、錳高的現象。這種淋濾現象後來被實驗所證實。中國甘肅、河南、廣西、西藏等地有細碧巖產出。與其有關的礦產主要是黃鐵礦型銅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