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自古希臘時代至今的史學發展歷程。

  古代希臘羅馬的史學 西方史學導源於古希臘。希臘最早的史跡是靠荷馬史詩流傳下來的。相傳在西元前9世紀,盲詩人荷馬把民間流傳的希臘人戰勝特羅亞人的事蹟編刪為兩部史詩:一為《伊利昂紀》,一為《奧德修紀》。這兩部史詩大約到前 6世紀中期才用文字寫下來,然而從中仍可以想見前12~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概況。

圖1 塔西佗《歷史》中譯本封面

  希臘人在愛琴海東岸、小亞細亞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奧尼亞是希臘文化的搖籃。前6世紀後半期,伊奧尼亞出現瞭許多用散文來寫作的紀事傢,如赫卡泰厄斯狄奧尼修斯查隆等。紀事傢所寫的題材范圍很廣,他們有聞必錄,力求使自己的記載與事實相符。後來,這種求真的精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古希臘史學中最寶貴的傳統。

  古希臘史學的開山之作是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此書以描述希波戰爭為中心內容,又稱《希波戰爭史》。希羅多德著書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說“是為瞭保存人類所達成的那些偉大成就,使之不致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不彰,為瞭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瞭要把他們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記載下來,以永垂後世”。

  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最初約在公元前 430年問世,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歷史著作,所以後來羅馬哲學傢西塞羅稱希羅多德為“史學之父”,以後這個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來。

  與希羅多德同時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歷史學傢。他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體現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縝密的史學方法,記載翔實,可稱為信史。他把當時希臘哲學傢們那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邏輯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中去,為後世的歷史編纂學樹立瞭光輝的典范。

  在修昔底德之後,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傢有色諾芬。他是個多產作傢,著有《希臘史》、《長征記》(又譯《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斯巴達政體論》、《回憶蘇格拉底》、《經濟論》、《論稅收》等書。在這些著作中,比較出色的是《長征記》。

  公元前2世紀中期,希臘世界被羅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然而這時希臘的史學仍在發展,出現瞭古代歐洲最傑出的歷史學傢波利比奧斯。

  波利比奧斯所著的《通史》(又稱《羅馬史》),系以羅馬的武力擴張及其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中心,始自前218年第二次佈匿戰爭的爆發,止於前146年迦太基的滅亡和希臘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記載的不僅是羅馬的歷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都占到其所應有的比重。

  羅馬史學興起比較晚,從前 8世紀中期至前3世紀中期這500年間,沒有產生過一個歷史學傢。到第二次佈匿戰爭期間,羅馬才開始出現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羅馬歷史學傢是費邊·皮克托爾。他寫瞭一部《羅馬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前 3世紀末年,對第二次佈匿戰爭的經過有精詳的記載。

  羅馬史學真正的奠基者是大加圖(老卡托),他著有《史源》7卷,他認為歷史著作必須達到“垂訓”的目的,宣揚愛國思想,把古聖先賢的事跡當作進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養青年一代的優良品質。這部書早已失傳,後世隻能從其他古典作傢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前1世紀中期,羅馬的史學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人為 薩盧斯提烏斯。他著有《喀提林叛亂記》和《朱古特戰爭史》。這兩部書對理解羅馬共和時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凱撒不但是政治上、軍事上的風雲人物,而且在史學上也有貢獻。凱撒在戎馬倥傯之際,留下瞭兩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一為《高盧戰記》;一為《內戰記》。前者是記述他經營高盧的始末;後者是記述他戰勝龐培及其黨羽的經過。這兩部史著都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而且文筆簡練,曉暢可讀。

  在“奧古斯都時代”(屋大維執政時期,約前31~公元14),羅馬的國勢強盛,學術上也呈現出高度繁榮,產生瞭偉大的歷史學傢李維。他竭畢生之力,寫瞭一部通史性質的《羅馬史》,始自羅馬建城時期,止於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學中,首創通史體例。李維的歷史著作,洋溢著愛國熱忱,意存勸誡而且褒貶分明。《羅馬史》原有142卷,唯大部分已散佚,今僅存35卷以及少數殘篇。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傢,無疑當推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關於雄辯術的對話》、《阿格裡科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歷史》(又稱《羅馬史》)和《編年史》(又稱《羅馬編年史》)。公元 1世紀羅馬帝國的歷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記載而流傳下來的。他在政治上傾向於貴族共和,對帝制深為不滿。他的史著被稱為“懲罰暴君們的鞭子”。

圖2 塔西佗《編年史》中譯本封面

  與塔西佗同時的普盧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傳記傢。他的傳世之作是《希臘羅馬名人傳》(簡稱《傳記集》)。他寫的這些傳記,實際上都是通過具體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來宣揚自己的倫理思想。而其文瑰麗多姿,夾敘夾議,極其生動有致,所以傳誦甚廣。

  綜觀古代希臘、羅馬的史學,它具有以下特點:

  ①把史學看作文學的一個分支,註重文學描寫。埃及亞歷山大裡亞城的校註傢把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分為9卷,分別標以希臘神話中9位繆斯(文藝女神)的名字,足證當時是把史學當作文學的附庸。修昔底德主張歷史必須記實,然而在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約有1/4的篇幅是精心撰述的演說詞。

  ②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傢大多隻寫他們所處時代的當代史。歷史學傢本人多為軍事傢或政治傢,以其切身經驗教育後世。

  ③重視道德訓誨。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傢著書立說,意在訓世。波利比奧斯指出:“從研究中所得到的真知灼見,對實際生活說來是一種最好的教育。”塔西佗則在其所著《羅馬編年史》中寫道:“歷史之最高的職能在於賞善罰惡”,主張用歷史事實進行道德教育。

  ④除修昔底德外,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傢都相信“天命”,認為有一個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在李維的著作中甚至摻雜著神話故事。

  ⑤沒有統一的紀年標準。例如,古希臘人是用“奧林匹亞德”(從據說是第一次舉行奧林匹克競技會的前776年算起,每4年為1個“奧林匹亞德”)來紀年。古羅馬人用歷屆執政官的名字來紀年。

  中古時期歐洲的史學 在中世紀西歐史學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史學傢用基督教神學的觀點解釋歷史,認為人類的一切都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一部歷史就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基督教神學傢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支配著西歐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學傢認為《聖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爭辯的。

  基督教史學是不足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學傢的紀年方法,以後卻被沿用瞭下來。基督教史學傢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之年為準,大大簡化瞭紀年方法,並且為各國歷史紀年的統一提供瞭一個方案。

  拜占廷的史學 在7世紀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還保持著希臘、羅馬的傳統。基督教會的勢力不像在西歐那樣至高無上,它是隸屬於皇帝,作為專制政體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與同時期西歐各國的文化比較起來,拜占廷文化具有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時,拜占廷帝國的國勢最為強盛,出現瞭最著名的史學傢普羅科匹厄斯。他留下兩部重要的著作:一為《當代史》(《查士丁尼皇帝征戰史》)。主要是記述東羅馬帝國興兵滅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並移師向東與波斯帝國爭衡的經過;一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時代的宮廷內幕,對當時的顯貴人物頗多譏評。

  拜占廷的學者致力於古籍的整理,其中貢獻較大的是大教長佛提烏。他編纂瞭一部《群書摘要》,輯錄的古典著作達280種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賴有佛提烏的輯錄而保存瞭下來。

  5~13世紀西歐各國的史學 在中世紀的西歐,史學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是神學的奴仆。當時西歐的載筆之士多為僧侶,他們留下一些編年史和傳記。

  ①意大利。在中世紀初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傢、史學傢F.M.A.卡西奧多魯斯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東哥特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唯此書原本已經散佚,隻能從朱爾丹尼斯所作的節本中略見其梗概。

圖3 《法蘭克人史》中譯本封面

  倫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歷史,是由基督教執事保羅記載下來的,保羅所著之《倫巴德史》是中世紀歐洲史學的要籍之一。

  中世紀後期,意大利旅行傢馬可·波羅口述、魯斯蒂恰諾(或魯斯蒂切洛)筆錄的《馬可·波羅遊記》,即《東方見聞錄》,廣泛介紹瞭東方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概況,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②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傢是都爾城的主教格列高利。他著有《法蘭克人史》10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591年,對法蘭克王國早期的歷史作瞭精詳的記載。

  9世紀初著名的傳記傢愛因哈德。用華美的文筆寫瞭一部《查理大帝傳》,此書是世界歷史文庫中的要籍之一,傳誦甚廣。

  ③西班牙。中世紀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歷史傢是伊西多爾。他曾當選為塞維利亞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達爾、蘇維匯諸王的歷史》,記敘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遷徙和建國的經過。

  ④英格蘭。英國史學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吉利教會史》,所敘史事止於 731年。此書雖然主要是敘述天主教在不列顛傳佈的經過,但也涉及當時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

  英國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賴有《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而流傳下來的。從7、8世紀起,盎格魯、撒克遜各邦的宮廷和寺院中已經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及至英國統一後,阿爾弗烈德大王在位時,組織瞭一批學者,把從前各地所積累下來的編年史加以刪改和增益,匯編在一起,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英國的第一位通史作傢是亨廷頓的亨利,著有《英國史》,所敘史事始自凱撒時代,止於1154年。

  13世紀,英國產生瞭編年史傢M.帕裡斯。他的著作對1215年《自由大憲章》的制定和英國國會的起源均有記述。

  ⑤德意志。在西歐各國中,德意志的史學興起比較晚。11世紀中期,德意志出現瞭編年史傢蘭伯特·馮·黑爾斯費爾德。他用宗教史觀寫瞭一部《編年史》,始自遠古,止於1077年的“卡諾莎事件”。

  埃克哈德·馮·奧拉著有《世界編年史》5卷。前3卷敘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時代的史事,後2卷記載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當政時期的史事。此外,他還寫瞭一部《神聖羅馬帝國史》。

  中世紀德意志最著名的歷史學傢是弗賴辛的主教奧托。他留下兩部歷史著作:一為《編年史》,以《聖經》中所說的“創世記”作為開端,一直寫到1146年;一為《皇帝腓特烈傳》,記述這位皇帝連年用兵的經過。

  14世紀以前東歐各國的史學 東歐國傢形成比較晚。這些國傢的史學興起於10世紀以後。

  捷克最早的一位歷史學傢是佈拉格的科斯馬斯。著有《波希米亞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在12~13世紀,波蘭產生瞭歷史學傢W.卡德武貝克。著有《波蘭史》 4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1203年,是波蘭史的開山之作。

  這時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記述阿爾帕德王朝第一位國王斯蒂芬一世生平事跡的《大實錄》和《小實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俄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是涅斯托爾的《編年紀事》。相傳涅斯托爾生活在12世紀初年。其所撰之《編年紀事》,始於9世紀中期,止於1110年,為基輔羅斯時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紀俄國最重要的一部文獻資料,是《諾夫哥羅德編年史》。在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的一個寺院裡,從11世紀初葉起就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記載下來。此項工作一直繼續到15世紀末期。所以,從11世紀初葉直到15世紀末期這 500年間俄國歷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的史事,在《諾夫哥羅德編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史學 在西歐,從14世紀到17世紀初葉這300年間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

  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史學蓬勃發展,湧現出一批卓越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傢。他們沖破瞭基督教神學的束縛,鄙棄那種虛妄的、錮蔽人心的宗教史觀,把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傢奉為楷模,到處搜尋波利比奧斯、李維、普盧塔克、塔西佗等大歷史學傢的遺稿及其著作的手抄本,加以註釋刊佈出來,以廣流傳。人文主義歷史學傢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他們著眼於“人”和“人的事業”,認為歷史應當記載“人事”,應當探求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應當以“垂訓”為目的,因此他們特別註重政治史和軍事史。

  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學成瞭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中心,歷史學逐步走向專業化。隨著學術的進步,歷史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史學方法越來越縝密。印刷術的應用和出版業的興起,促進瞭歷史知識的普及。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史學 意大利第一個著名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傢是L.佈魯尼。他首先在史學領域內打出“人文主義”的旗幟,用華美的文筆,將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普盧塔克等名傢的作品譯為拉丁文,並用意大利方言為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寫傳記。此外,他還著有《佛羅倫薩史》12卷,始自建城時期,止於1404年,把佛羅倫薩城邦的發展過程作瞭精詳的敘述。

  與佈魯尼同時而稍晚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傢F.比昂多,著有《羅馬衰亡以來的千年史》。比昂多把從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文藝復興這約1 000年間稱作“中世紀”,意為介於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世紀”一詞,最初就是這樣提出來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證學有所發展。在這方面,意義特別重大的是L.瓦拉對《君士坦丁的贈與》這一文件的辨偽工作。瓦拉以淵博的知識和精密的考證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這一文件出於偽造,從而狠狠地打擊瞭教皇的權威。

圖4 《佛羅倫薩史》中譯本封面

  以政治理論傢著稱的N.馬基雅維利也是一位傑出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傢。1513年,馬基雅維利寫成《君主論》(亦譯《霸術》)一書,侈談君主為瞭國傢的利益可以蔑信棄義。晚年,著有《佛羅倫薩史》 8卷,始自日耳曼“蠻族”入侵時期,止於1492年。馬基雅維利是用新興資產階級政治傢的眼光來寫歷史的,他以古喻今,借歷史事實來宣揚改革之道,讀之令人知所鑒戒。

  比馬基雅維利稍晚的F.圭恰爾迪尼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傢。圭恰爾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區的界限,把意大利各邦的歷史熔於一爐。著有《意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史學的先導。

  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出現瞭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也產生瞭藝術史傢G.瓦薩裡。著有《意大利藝苑名人傳》。

  “文藝復興”一詞最初就是由瓦薩裡提出來的。他把15~16世紀西歐文化的高漲看成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活,故稱之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其他國傢的史學 中世紀晚期法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傢是J.弗魯瓦薩爾。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用法文寫瞭一部《法國、英國、蘇格蘭、西班牙編年史》,所敘史事始自1326年,止於1400年左右。主要是記載百年戰爭的戰況和有關各國的外交活動。

  法國的第一位人文主義歷史學傢應該首推P.de康明。他是個政治活動傢,晚年寫成《回憶錄》8卷,追述15世紀後半期法國的政事。他強調歷史學的實用價值,告誡政治傢和外交傢必須熟讀歷史,因為那是理解現實生活的一把鑰匙。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T.莫爾,也是一位人文主義的歷史學傢。在名著《烏托邦》之外,他還寫瞭一部精粹的歷史著作《理查三世傳》,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生花之筆,繪形繪聲地刻畫瞭理查的陰險狠毒及其最後的被殺,鞭撻瞭這個歷史上罕見的暴君。

  16世紀下半葉,英國出現瞭編年史傢R.霍林謝德。他編寫瞭一部體大思精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編年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伊麗莎白當政初年。霍林謝德的著作被認為是信史,許多文學傢都從中吸取創作的素材。W.莎士比亞的名劇如《李爾王》、《麥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於此。

  伊麗莎白一世時代(1558~1603)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傢,還應當推W.卡姆登。他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用歷史來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卡姆登留下兩部重要著作:一為《大不列顛志》,一為《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期的英國史》。有人認為,近代英國的史學是從卡姆登開始的。

  被K.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也是一位歷史學傢。除瞭《新工具論》、《論學術之進步》等名著外,他還寫瞭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培根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識前言往行,能啟人心竇。他說:“哲學使人深邃,數學使人嚴密,歷史使人明智。”

  荷蘭人文主義學者P.C.霍夫特,著有《尼德蘭史》20卷,描述尼德蘭革命期間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讀之令人奮起。

  從15世紀末葉開始的“地理大發現”,加速瞭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對西方史學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使人們註意到史前史、文化史、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並且使世界史的編纂成為可能。

  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在歷史學方面的成就是很顯著的。人文主義史學是對中世紀僧侶主義史學的否定,它撥開基督教神學的迷霧,著眼於現實世界,主張要用理智的態度來研究歷史,這就為近代史學的發展開辟瞭道路。

  啟蒙時期歐洲的史學 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年間,通常被稱為歐洲歷史上的“啟蒙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歐洲的先進思想傢揭示“理性主義”,普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宣揚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要求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他們在當時起瞭啟蒙作用,播下瞭革命的火種。

  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歐洲史學有瞭很大的發展。具有以下一些顯著的特征:①史學領域的擴大,認為舉凡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一切經驗教訓,均屬歷史研究的范圍。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重視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②理性主義的態度。“理性”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用理智的態度研究歷史,敢於否定習以為常的成說,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認識到歷史是有軌跡可尋的,是由一系列的因果關系造成的。③開始認識到歷史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在古代和中世紀,有些歷史學傢認為歷史是循環的,甚至是倒退的。到瞭啟蒙時期,這種荒謬的觀點便受到批判。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傢,認識到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斷由低級階段進到高級階段。他們相信今人可以勝過古人,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光輝的未來。④資產階級的思想傢用歷史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啟蒙時期歐洲的歷史學傢大都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們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來解釋歷史,以古喻今,要求實現政治上的改革。

  啟蒙時期法國和德意志的史學 法國啟蒙思想傢C.-L.de S.孟德斯鳩主要是一位政治理論傢,但在歷史學方面也有影響。他倡導“地理環境決定論”,是近代史學“地理學派”的鼻祖。此外,孟德斯鳩還著有《羅馬盛衰原因論》,借古羅馬的史事宣傳改革之道。

  法國啟蒙思想傢伏爾泰是個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為哲學傢、詩人、戲劇傢、政論傢和歷史學傢,著述宏富。伏爾泰把“理性主義”應用於歷史研究,主張要理智地看看過去,衡量前人的功過得失,寫出“有哲學意味的歷史”。他擴大瞭歷史學的領域,認為舉凡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諸如政治、科學、文藝、風俗習慣、農業、工藝、商業、生產技術的演進、飲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均為歷史研究的范圍。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爾泰留下 4部比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傳》、《路易十四時代》、《風俗論》、《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學觀點和文章風格的是《路易十四時代》。

  啟蒙時期德意志最博學的歷史學傢應推 A.L.von施勒策爾。他著有《俄國史》、《北歐諸國史要》和《世界歷史概略》。

  與施勒策爾同時的L.T.施皮特勒,也是啟蒙時期德意志傑出的歷史學傢。他留下兩部比較重要的史著:一為《基督教會史》,敘述基督教會在歷史上的作用;一為《歐洲各國史要》,著重敘述西歐各國文化的演進軌跡。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瞭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觀點,要求達成德意志的統一並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學傢 J.C.F.von席勒,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歷史學傢。他的兩部文情並茂的歷史著作:一為《尼德蘭革命史》,敘述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統治的鬥爭及荷蘭共和國的成立;一為《三十年戰爭史》,記載三十年戰爭期間那些驚心動魄的事跡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此外,他還寫過很多歷史劇,如《瓦倫斯坦》、《威廉·退爾》、《奧爾良的姑娘》等。席勒是個才華橫溢而又富於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

  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英國的史學 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傢是G.伯內特。他著有《英國宗教改革史》和《我這個時代的歷史》。他代表輝格黨人的觀點,竭力贊美1688年“光榮革命”所達成的妥協。

  18世紀英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傢D.休謨也是一位歷史學傢。著有《英國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羅馬統帥凱撒入侵不列顛,止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此書為18世紀出現的最為詳備的英國通史,傳誦甚廣。

  與休謨誼兼師友的W.羅伯遜,在歷史學方面的成就比較大。主要歷史著作有:《蘇格蘭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時期的歷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譚》。羅伯遜的治學態度頗為謹嚴。他認為歷史傢記事載言,必須有文獻根據。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後面都附有註釋和參考書目,註明出處,以昭信實。

  18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歷史學傢無疑要推E.吉本,他用“羅馬帝國的衰亡”這一概念來概括2~16世紀這1500年間歐洲的史事。他竭畢生之力,寫瞭一部卷帙浩繁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此書共分71章,從奧古斯都時代開始,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作為結束。吉本雖然主要是記述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的經過,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諸部族、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在他以前,歐洲還不曾有過這樣規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著英國資產階級史學的高峰,是啟蒙時期西歐最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

  歷史哲學的興起 在啟蒙時期,西歐先進思想傢試圖論證社會發展規律,於是產生瞭比較系統的歷史哲學

  西方第一個歷史哲學傢是意大利人 G.維柯。1725年,維柯發表《關於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理》,對人類社會發展史提出自己的解釋。他指出,盡管歷史上的事象紛紜復雜,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都是社會發展之必然性的表現。他認為,正如一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是經過童年、青年和壯年一樣,每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神權時代”、“英雄時代”和“人權時代”。維科的歷史哲學,反映瞭當時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要求。

  啟蒙時期德意志的思想傢J.G.von 赫爾德著有《人類歷史哲學要義》4卷。赫爾德認為:歷史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循著自然的規律發展。歷史學傢的任務就是要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事實中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抽繹出關於人類社會演進的規律。

  法國啟蒙思想傢M.-J.-A.-N.de孔多塞留下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從歷史上看人類的進步》。他從其唯心主義史觀出發,認為一部歷史就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歷史。孔多塞美化資產階級革命,不過他所描繪的那些美麗的幻想,不久就在歷史事實面前破滅瞭。

  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史學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對於歐洲大陸和美國,可稱是一個動蕩的時代,又是一個變改的時代。

  復辟時期法國的史學 在法國大革命的風暴裡,法國人民忙於創造歷史,當時並沒有一位人民的歷史學傢把那些驚天動地的事跡記載下來。接著,在拿破侖一世橫行歐洲時,兵戈擾攘無虛日,而且文網甚密,因此歷史著作也很少。直到1815年拿破侖一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以後,各個階級的人才得以靜下來想想過去,用批判的眼光來總結歷史經驗,並且各自借歷史事實來宣揚其政治主張。

  在復辟時期,法國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歷史學傢,用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觀點來解釋歷史。

  復辟時期法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傢是A.梯葉裡,著有《諾曼人征服英國史》、《第三等級的形成與發展史》等。他用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來解釋歷史,並且把階級關系歸結為財產關系。梯葉裡被稱為法國歷史編纂學中的“階級鬥爭說之父”,不過他隻贊成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進行鬥爭,否認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在復辟時期法國的歷史學傢中,F.米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24年,米涅出版其所著《法國革命史》。此書所敘史事,始自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止於1814年拿破侖一世的失敗。米涅用階級觀點來闡述歷史。他分析法國大革命的原因,認為那是由於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的沖突。此外,米涅尚著有《查理五世傳》、《瑪麗女王史》、《富蘭克林傳》等書。

  復辟時期法國史學的代表人物還當推F.-P.-G.基佐。他留下不少歷史著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論法國歷史》、《歐洲文明通史》、《法國文明通史》。基佐看到階級的存在和階級鬥爭這一客觀事實,認為法國大革命就是第三等級反對其他兩個特權等級(僧侶和貴族)的鬥爭。

  與基佐同時而異趣的J.密什勒,在19世紀法國史學中獨樹一幟。他認為:一部歷史就是一連串波瀾壯闊的人類爭取自由解放的歷史,而歷史傢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鬥爭場面寫出來。密什勒留下兩部重要著作:一為《法國史》,一為《法國革命史》。密什勒認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立志寫人民的歷史,後來有人稱他為“法國第一位人民史學傢”。

  19世紀上半期德意志的史學 19世紀上半期德意志的史學是在民族自覺的浪潮中發展起來的。自19世紀20年代起,德意志的歷史學傢開始大規模地整理史料,編纂並出版《德意志史料集成》。這部史料集成包括6~15世紀這1 000年間所有關於德意志的重要文獻資料,先後由著名歷史學傢G.H.佩爾茨G.魏茨總其事。《德意志史料集成》總共出瞭120卷,直到1925年才最後完成。

  19世紀初年,在德意志史學中開一代之新風的是B.G.尼佈爾。1811年,尼佈爾出版其所著的《羅馬史》。此書從批判前人的著作入手,剔除無稽的傳說和錯誤的結論,根據可信的事實,給羅馬史搭起一個新的骨架。尼佈爾以“科學態度”相標榜,影響瞭一代新人。

  19世紀德意志影響最大的歷史學傢無疑要推 L.von蘭克。他受到“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主張用純“客觀主義”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歷史。1825~1871年,蘭克主持柏林大學的歷史講座達46年之久,他用“習明納爾”(研究班)的教學方法,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歷史學傢,形成一個勢力雄厚的學派,即近代資產階級史學中的“蘭克學派”,影響甚巨。蘭克活到91歲高齡,他的全集有54卷之多,其代表作為《教皇史》和《宗教改革時期的德意志史》。

  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史學 19世紀初年,在英國史學界獨樹一幟的是W.葛德文。他是一位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的社會活動傢,著有《英吉利共和國史》 4卷,熱情歌頌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並對O.克倫威爾的某些措施提出瞭批評。

  在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史學傢中,H.哈蘭 占有重要地位。他屬於輝格黨(自由黨)的右翼,著有《中世紀歐洲史要》和《英國憲政史》

  輝格黨人中最著名的歷史學傢還要數T.B.麥考萊。他最重要的著作是 5卷本的《英國史》,詳細記載1685~1702年間的史事,尤其著重描寫1688年“光榮革命”的社會背景以及這次革命所達成的政治結果。麥考萊的著作以文筆華美見長,傳誦甚廣。但麥考萊卻不是一個嚴肅的學者,經常為瞭輝格黨人和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偽造歷史。

  與麥考萊齊名的T.卡萊爾,早年思想相當進步,參加過憲章運動,但後來脫離群眾,蛻化為一個反動人物。他早期的作品如《法國大革命史》、《憲章運動》和《過去與現在》,都是文情並茂、扣人心弦的佳作。而在後期,他所著的《英雄與英雄崇拜》,提出“英雄與群氓”的謬說,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走到人民群眾的對立面。

  在19世紀英國史學傢中,成就最大的應推G.格羅特。他在政治上屬於資產階級自由派,熱心民主改革,在1832年英國選舉制度改革中起瞭促進作用。格羅特著有《希臘史》12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事擴張,其中的第46章記述伯裡克利時代雅典憲政和司法制度的變革,在全書中最為精彩。

  19世紀上半期俄國的史學 在沙皇專制政體之下,思想控制很嚴,文網甚密,人民沒有言論、出版自由,因此俄國史學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

  19世紀初年俄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傢 N.M. 卡拉姆津,他是俄羅斯本位主義者,美化沙皇專制政體和東正教會,認為俄羅斯文化在各方面均優於西歐。著有《俄羅斯帝國史》11卷,始自遠古,止於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的建立,為當時第一部比較完備的俄國通史。在俄國史學研究方面有開創之功。

  及至19世紀中期,俄國史學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人物是S.M.索洛維約夫。他在政治上傾向於改革,鼓吹“西方化”。1847~1877年這30年中,索洛維約夫一直在莫斯科大學任教,在俄國學術界有一定影響。著有《自遠古以來的俄國史》29卷,所敘史事止於1774年,是一部空前龐大的俄國通史著作。索洛維約夫盛贊彼得大帝的改革,借此宣傳其“西方化”的主張。

  美國建國初期的史學 美國最早的歷史著作都是些探險傢所寫的回憶錄、北美殖民地行政長官所寫的編年史和地方志。這些歷史著作都是比較粗糙的,但對研究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史有其不可移易的價值。

  美國史學的發展是獨立戰爭(1775~1783)勝利以後的事。在那次革命戰爭中誕生瞭美國,也誕生瞭美國的史學。

  19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的文學傢 W.歐文 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歷史學傢。著有《哥倫佈的生平及其航行》、《格拉納達之征服》、《喬治·華盛頓傳》,都是文情並茂的佳作。

  美國史學的奠基者之一是J.斯帕克斯。他先後編訂瞭《美國革命時期外交文牘匯編》、《華盛頓文集》、《富蘭克林文集》、《美國名人傳記匯編》。這些資料整理工作,對後來美國史學的發展甚有裨益。

  美國史學的真正奠基者是 G.班克羅夫特。他竭畢生精力,寫瞭一部10卷本的《美國史》,始自美洲的發現,止於北美獨立戰爭結束。這是一部史詩般的敘述美國如何誕生的史著,不僅以材料豐富見長,而且文辭華美,充滿愛國激情,至今傳誦不衰。此外,班克羅夫特還著有《美國制憲史》兩卷,作為其《美國史》的續編和補充。

  美國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史學傢是W.H.普列斯科特。他著有《墨西哥之征服》《秘魯之征服》,分別敘述印第安人在墨西哥和秘魯創造的古文化,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用血腥手段征服這兩個地區的經過。均為世界歷史文庫中的要籍。

  比普列斯科特稍晚而聲名更著的美國歷史學傢是 J.L.摩特萊。他認為16世紀後半期的尼德蘭革命與北美國獨立戰爭頗為相似,同為爭取獨立自由的聖戰,因此畢生致力於荷蘭史的研究。著有《荷蘭共和國之興起》3卷,《荷蘭共和國史》4卷。

  在19世紀中期,黑奴制的存廢問題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最尖銳的問題。這場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鬥爭,在美國史學中也有強烈的反映。

  美國史學傢中反對黑奴制最著名的是 R. 希爾德雷思。他著有《美國史》 6卷,義正詞嚴地譴責黑奴制,說黑奴制是與美國《獨立宣言》中所揭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旨根本不相容的,理應廢除。同時他指出:美利堅合眾國是各州之同意的聯合,聯邦政府的權力當然高於州政府的權力,各州不能用“州權論”來反對聯邦政府的統一措施。這些論點在美國歷史上起瞭很大的進步作用。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史學 具體情況為: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德意志的史學 從19世紀中期起,在德意志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普魯士學派的史學。普魯士學派的史學傢明目張膽地用歷史為普魯士王朝的擴張政策和戰爭政策捧場,普魯士學派的史學被稱為“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所禦用的“憲警史學”。

  在19世紀德意志的歷史學傢中,卓然自成一傢的是T.蒙森。他學識淵博,才兼文史,在考古學、金石學、羅馬史、羅馬法的研究方面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所著《羅馬史》 3卷,敘述共和制時期羅馬的史事,超過瞭所有前輩史學傢的同類著作。此外,蒙森還著有《羅馬貨幣史》、《羅馬法制史》、《羅馬各行省的歷史》,都是令人嘆服的鴻篇巨制。

  在19世紀末和 20世紀初,西方歷史學傢開始倡導“文化史觀”,其中最著名的是德意志人K.G.蘭普雷希特。他提出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認為“歷史學主要是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一種居於支配地位的“時代精神”,歷史學傢應當用“時代精神”來標志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征。他又認為:決定歷史發展的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如環無端,說不上哪個重要或不重要。這樣,他就陷入多元論的泥坑,看不到真正決定歷史發展的力量。他著有《德意志史》12卷,所敘史事止於1870年,後來他又續出《補編》3卷,增述1870年以後的史事。

  19世紀末葉,史學方法漸趨嚴密,成為一種專門學科。1889年,德意志史學傢E.伯恩海姆出版其所著的《史學方法論》,論述歷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史學方法、史料考證、歷史的綜合與編寫。為史學方法論這門學科奠定瞭基礎。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英國的史學  W.斯塔佈斯是19世紀後半期英國史學界的中堅人物。他長期執教於牛津大學,並負責編纂《不列顛史料集成》,在整理英國歷史資料方面作出瞭貢獻。斯塔佈斯生平著作甚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憲政史》。此書始自凱撒時代,止於都鐸王朝初期,把公元前 1世紀中期直至公元15世紀末葉英國政治制度的演變作瞭有系統的敘述。

  與斯塔佈斯齊名的E.A.弗裡曼著有《諾曼人征服英國史》、《英國古代史》、《近代歐洲歷史地理》、《西西裡史》等書。他特別重視歷史對當前政治的借鑒作用,曾謂“歷史就是過去的政治,政治就是當前的歷史”。

  在19世紀後半期的英國歷史學傢中,獨樹一幟的是J.R.格林。他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立志要寫一部人民的歷史。其所著《英國人民簡史》,第一次名正言順地把人民群眾當作歷史的主人,文筆優美,引人入勝,因此傳誦甚廣。實際上格林是在歷史編纂學中開辟瞭一條新的道路,後來有不少歷史學傢就仿照他的體例,著重寫人民的歷史。

  J.佈賴斯主要是一位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政治傢和外交傢,但在歷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神聖羅馬帝國史》和《美國的共和政體》。

  英國史學中的劍橋學派,可以說是蘭克學派在英國的一個分支,其精神上的祖師是J.E.E.阿克頓 。他竭力宣揚蘭克學派所標榜的那一套“客觀主義”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並曾倡議編纂《劍橋近代史》。

  劍橋學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J.B.伯裡(又譯佈瑞)。他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古代史專傢,著有《希臘史》、《古希臘的歷史學傢》、《晚期羅馬帝國史》等書,均為不可多得的佳作。伯裡長期執教於劍橋大學,並負責主編由許多歷史學傢分頭執筆、多卷本的《劍橋古代史》和《劍橋中世紀史》。

  在20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史學傢中,G.M.特裡維廉占有重要地位。他屬於劍橋學派,但在很大程度上繼承麥考萊的衣缽,認為歷史是哲學和詩意的綜合。他的主要著作有《英國史》和《英國社會史》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年法國的史學 在19世紀後半期的法國史學傢中,影響較大的是J.V.迪律伊 。著有《羅馬史》7卷、《希臘史》3卷,並負責主編《世界史匯編》。此外,他還用深入淺出的文筆寫瞭數十種通俗的歷史讀物,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起瞭很大的作用。

  在19世紀後半期,有些法國歷史學傢著重研究古代的社會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N.-D.富斯特爾·德·庫朗日。所著《古代城市》和《法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均為制度史方面的要籍。

  自19世紀初期以來,關於如何評價18世紀末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問題,一直是法國史學研究中的一個中心問題。各個階級、各種不同政治信仰的歷史學傢,對那次大革命作瞭不同的描述和評價。

  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者J.-J.-C.-L.佈朗,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傢。他著有《十年史,1830~1840》、《法國革命史》、《一八四八年革命史》等書,借歷史來宣傳其社會改良主義的主張。

  在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貢獻較大的是F.V.A.奧拉爾。他長期在巴黎大學主持“法國大革命史講座”,並創辦《法國大革命月刊》,專門刊佈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文獻資料和論著,影響甚巨。奧拉爾著有《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史》,對法國大革命作瞭熱情的歌頌。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歷史學傢合力編纂多卷本的法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在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E.拉維斯A.N.朗波。兩人都是學有專長的史學名傢,同在巴黎大學任教。1893~1901年,拉維斯與朗波合作主編一部12卷的《世界通史》。接著,拉維斯又獨力主編瞭一部18卷的《法國通史》和一部 9卷的《當代法國史》。

  1898年,法國歷史學傢C.-V.朗格盧瓦C.塞諾博斯)合著瞭一部《史學導論》,專門討論史學方法方面的問題。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俄國的史學 在19世紀中期的俄國史學傢中,N.I.科斯托馬羅夫占有重要地位。他生平著作甚多,其中主要的有:《拉辛叛亂記》、《史學專題論文集》、《傳記體俄國史》。此外,他還編有《俄國西南地區歷史文獻匯編》。他是俄國第一個用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來寫歷史的歷史傢。

  19 世紀末葉至 20世紀初俄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傢,無疑要數到V.O.克柳切夫斯基。繼承瞭索洛維約夫的衣缽,主張“西方化”。同時又是一個大俄羅斯民族沙文主義者。他長期在莫斯科大學任教,著有《貴族杜馬在俄國早期歷史上的作用》、《俄國社會各階級的歷史》、《俄國農奴制的起源》、《俄國歷史教程》,均為研究俄國史的要籍。

  南北戰爭後美國的史學 南北戰爭後,美國史學界的爭論很激烈,形成瞭“南派”和“北派”。“南派”用種植場奴隸主的觀點來解釋美國歷史。“北派”則用工業資產階級乃至激進民主主義者的觀點來論述南北戰爭,其先驅者為H.格裡利。他原為新聞工作者,是美國廢奴運動的中堅人物,著有《美國之沖突》,對南北戰爭的原因、經過和意義作瞭生動有力的說明。

  自然科學傢J.W.德拉珀在歷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除《歐洲學術發展史》外,還著有3卷本的《美國南北戰爭史》,認為南北戰爭具有社會解放的意義,對以總統A.林肯為首的聯邦政府作瞭全面的肯定。

  “北派”史學傢中最著名的是J.斯庫勒。他著有《制憲以來的美國史》,著重敘述南北戰爭和重建時期的歷史。斯庫勒是個唯心主義的歷史學傢,但他或多或少還能看到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認為決定美國政治發展的是“絕大多數平民的意志”。

  在19世紀的美國歷史學傢中,專門研究北美殖民史的是F.帕克曼,著有《湧向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人流》、《半個世紀的沖突》等。

  在19世紀末葉,美國出現瞭鼓吹大海軍主義的歷史學傢A.T.馬漢。他著有《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制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納爾遜傳》,竭力用歷史事實來說明海上霸權的重要性。他的主張,促使美國政府擴建兩洋大海軍,加劇瞭列強之間的軍備競爭。

  美國史學的發展曾經受到歐洲各國、特別是德國史學的影響。在19世紀70和80年代,美國一些歷史學傢把蘭克學派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介紹到美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H.B.亞當斯J.W.伯吉斯。他們承襲蘭克的衣缽,標榜“客觀主義”和“科學方法”,用“習明納爾”的教學方法來培養高級研究人才,其弟子成名者甚眾,形成一個有勢力的學派,支配美國史學界達數十年之久。

  從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各地紛紛成立歷史學會,推進當地的史學研究工作。1884年,全國性的美國歷史學會成立,它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年會,討論歷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從1895年起定期出版《美國史學評論》。直到現在,《美國史學評論》仍是美國最重要的史學專刊。

  從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史學界也有人開始寫人民的歷史,其代表者是J.B.麥克馬斯特,著有《美國人民史》 8卷。他跳出前人的窠臼,不專寫政治史,而著重寫社會文化史。

  美國資產階級政治傢、第28任總統T.W.威爾遜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傢。著有《分裂與重新聯合》,追溯南北戰爭的起因以及這次戰爭造成的後果。此外,他還著有《美國人民史》 5卷。此書系模仿格林著《英國人民史》的體例而作,詳述美國社會文化的演進之跡。

  19世紀末,美國史學中出現瞭“邊疆史學派”,其倡導者是歷史學傢F.J.特納。他認為,在19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在西部有一條不斷向前移動的邊疆;美國居民不斷向西移殖,使美國社會經常處於流動與創造狀態,帶來經濟“繁榮”和政治“民主”。其所著《新西部的興起》,系統地闡述瞭以上的論點。特納和他的弟子用關於邊疆的理論來解釋美國歷史,被稱為邊疆學派。不過實際上,邊疆學派的論點是浮淺的,隻是“美國例外論”在歷史學中的表現。邊疆學派不敢正視這一史實 :美國向西部的擴張,是以虐殺、滅絕印第安人的方式進行的。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實用主義思潮的泛濫,美國史學中出現瞭實用主義的學派,其代表者為J.H.魯濱遜和C.A.比爾德。他們提出“現在主義”,聲稱為瞭“現在”而研究“過去”,要使“過去”服從“現在”。在他們看來,歷史不過是一大堆事實材料,人們可以任意擷取其中的一部分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或主張,而凡是有用的就是真理。他們慣於用歷史來影射現實。與德國歷史學傢蘭普雷希特一樣,魯賓遜倡導多元論的文化史觀,他將歷年發表的論文編為一集,題為《新史學》出版。他和他的追隨者以“新史學”相標榜,形成一個有影響的學派。

  比爾德著有《美國憲法之經濟的解釋》,販賣經濟史觀。並與其妻瑪麗合著《美國文明之興起》,用多元論的“文化史觀”來解釋美國歷史的發展。及至20世紀30年代,比爾德越來越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甚至連虛偽的“客觀主義”都不要瞭,說“客觀主義的史學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史學”。公開宣稱:“歷史寫作是一種出於信仰的行為”;作為記載的歷史,隻能是歷史學傢根據其頭腦中的想象和目的而寫出來的東西;歷史著作因人而異,客觀真理是沒有的。鼓吹歷史相對主義,為一切奇談怪論開瞭方便之門。

  20世紀中期以後的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史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史學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世界政治格局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需要人們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作出回答。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史學已經顯得無能為力,不得不借助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是隨著史學傢歷史視野的開拓,研究領域迅速擴大,使傳統史學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瞭,在廣泛采用新的史學方法的基礎上,出現瞭一系列歷史學新的分支學科,如社會史學、文化史學、人口史學、心智史學、心理史學、新經濟史學、新政治史學、傢庭史學、婦女史學、城市史學、口述史學、計量史學、比較史學等。

  戰後,西方各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得到迅速發展。正如英國史學傢G.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那樣:到1955年,即使在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中,也很少有歷史學傢會懷疑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方法的積極作用。在歐美各國中,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取得的成就最大。E.霍佈斯鮑姆E.P.湯普森等創立瞭“新社會史學派”,強調研究總體的“社會的歷史”,提出“從底層向上看的歷史”等主張,對西方史學的發展產生瞭重要的影響。如湯普森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是研究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此外還有霍佈斯鮑姆的《最初的叛逆者》(1959)、《極端的年代》(1994);M.道佈的《資本主義發展研究》;R.希爾頓的《中世紀英格蘭農奴制的衰落》(1969)、《從封建向資本主義過渡》(1976);J.E.希爾的《英國革命:1640年》(1955)等。在法國,1953年法共組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術研討會,1979年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A.索佈爾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作出瞭重要的貢獻,其代表作是《法國革命的農民問題,1789~1848年》(1976)、《文化與法國革命》(3卷,1970~1983)。M.伏維爾曾任法國革命史研究所所長,在心態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其主要專著有《舊制度王朝的崩潰》(1972)、《意識形態與心態》(1982)、《大革命心態》(1985)等。

  “全球歷史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世界史重構潮流中的產物,而80年代以後全球化趨勢加快,進一步推動瞭它的發展。英國史學傢巴勒克拉夫《處於變動世界中的史學》(1955)最先明確提出這個問題,以後又在《當代史導論》(1967)、《當代史學主要趨勢》(1978)中進一步論述瞭這個問題。他認為:主要從西歐觀點來解釋事件已經不夠瞭,因此需要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區界限的“全球歷史觀”,並從其出發,拋棄西歐中心論的偏見,公正地對待與評價世界各國和各個地區的文明。他特別強調考察世界歷史進程時,應該有“全球性眼光”,因為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分,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瞭氫和氧。美國歷史學傢L.S.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兩卷本《全球通史》(1970~1982),一改西歐和北美為中心的傳統取向,從“全球歷史觀”出發,描述瞭1500年前和1500年以後的全球文明,就建立瞭一種嶄新的世界史體系進行瞭有益的嘗試。作者強調“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點在於: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傢或地區的歷史;關註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於西方人或非西方人。美國史學傢W.H.麥克尼爾的《世界史》(1967)中強調瞭“一種觀察人類歷史的整體觀念”,在此之前,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1963),也表現出一定的全球性的歷史思維特點。近年,美國歷史學傢I.沃勒斯坦的多卷本著作《現代世界體系》(1974)已譯成法、德、意、西和日文、中文等10餘種文字出版。他認為“世界體系是一個社會體系,它具有范圍、結構、成員集團、合理規則和凝聚力。世界體系的生命力由沖突的各種力量構成。這些沖突的力量由於壓力的作用把世界體系結合在一起,而當每個集團不斷地試圖把它改造得有利於己時,又使這個世界體系分裂瞭”。德國學者A.G.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1998)中,詳盡分析瞭“真實的世界歷史與歐洲中心論的社會理論”,他通過研究1500~1800年的世界歷史,認為歐洲中心論“不過是一種勝利者的神話和十足的種族主義神話”,他認為幾乎所有的歷史學隻喜歡看具體的歷史樹木,而忽視甚至否認樹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樹林的存在。他認為這是錯誤的,歷史學傢致力追求的應該是一種更充分的“整體主義全球‘樹林’框架”。

  

推薦書目

 郭聖銘. 西方史學史概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張廣智. 西方史學史.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SHOTWELL J T. The History of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