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位於中亞地區中部,南鄰阿富汗,北部和西北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東、東南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連,西與土庫曼斯坦毗鄰。面積44.74萬平方千米。人口2 823.39萬(2010)。全國劃分為1個自治共和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12個州和1個直轄市。首都塔什幹。

  自然地理 平原低地占總面積的80%,中部和西部屬圖蘭低平原,其中大部分為克孜勒庫姆沙漠。西部為海拔370米的於斯蒂爾特高原。東部和南部是天山山系和吉薩爾–阿賴山系(最高峰4 643米)的支脈,山脈之間分佈一系列山間盆地及谷地(如費爾幹納盆地、澤拉夫尚谷地、奇爾奇克–安格連谷地等)。河流均為內流河,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最大湖泊是位於西北部邊境的咸海。屬強烈的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6~−3℃,7月平均氣溫25~32℃。年降水量,平原80~90毫米,山地1 000毫米。土壤以灰鈣土和灰棕色土為主。平原地區多為荒漠植被,山地為雜草及禾本科草原與堅果林河谷地區生長吐加依林。森林覆蓋率為12%。全國建有10個自然保護區和9個禁伐區,並建有國傢自然公園。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物100多種,儲量較多的有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鎢、鉬、金、鈾等,其中天然氣已探明儲量20 550億立方米,石油已探明儲量5.84億噸,黃金儲量居世界第4位。

圖1 烏茲別克斯坦山地風光

  居民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63人。費爾幹納盆地的幾個州最為稠密,沙漠地區(佈哈拉州和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人口密度最小。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7%。全國共有130多個民族。烏茲別克族占人口總數的80%,俄羅斯族占5.5%,塔吉克族占4%,哈薩克族占3%。其他有卡拉卡爾帕克、韃靼、吉爾吉斯、土庫曼等民族。烏茲別克語為官方語言,俄語為通用語。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其次為東正教。

  歷史 公元9~11世紀,烏茲別克民族形成。13世紀被蒙古人征服。14世紀中葉,帖木兒建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的龐大帝國。16~18世紀建立佈哈拉汗國希瓦汗國浩罕汗國。19世紀60~70年代,部分領土(今撒馬爾罕州和費爾幹納州)並入俄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同鄰近地區組成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曾劃歸俄羅斯聯邦。1924年10月成立烏茲別克共和國,次年改為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20日,烏茲別克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烏茲別克主權宣言。1991年8月31日宣佈獨立,並將9月1日定為獨立日。

  政治 憲法規定烏茲別克斯坦是主權、民主國傢,實行立法、行政、司法分立。總統為國傢元首。議會是行使立法權的國傢最高代表機關。政府稱內閣。司法機構由國傢憲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經濟法院、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最高法院和經濟法院組成。政黨有人民民主黨、自由民主黨、“自我犧牲者”民族民主黨、“公正”社會民主黨、“民族復興”民主黨等。

  經濟 是中亞地區比較發達的國傢。1985年以來推行全方位經濟改革,經濟保持平穩的增長。國民經濟的支柱是黃金、“白金”(棉花)、“烏金”(石油)、“藍金”(天然氣)。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75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1 328美元。

  中亞地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和世界主要的長絨棉生產基地之一。全國耕地面積360.85萬公頃,其中灌溉地占95.6%。永久性牧場1 610萬公頃。植棉業是種植業的主導部門。烏茲別克斯坦因氣候幹燥炎熱,日照長,適於棉花生長。隨著水利建設的發展和灌溉條件的改善,棉花播種面積從1940年的92.35萬公頃擴大到1990年的205.4萬公頃,棉花產量(子棉)也相應地從141.6萬噸增加到505.7萬噸。1990年後受灌溉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制約,棉田面積開始壓縮,目前棉田占耕地1/3以上。2000~2002年平均年產子棉315.9萬噸。2010年棉花產量達344.28萬噸。主要產棉區分佈於費爾幹納、塔什幹、撒馬爾罕、佈哈拉、卡爾希及花剌子模等綠洲。棉花以高產穩產和品質優良聞名於世。此外,養蠶業、葡萄等水果栽培業也占重要地位。盛產水稻、甜瓜和蔬菜。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為卡拉庫爾羊的主要產區之一。工業以機械、石油天然氣開采、冶金、輕紡、化工、食品為主。機械制造業絕大部分集中在塔什幹,主要部門為農機(生產棉花摘收機、播種機以及軋棉設備)、紡織機械和運輸機械制造。此外,還有電機、石油和化工機械、飛機制造、建築機械制造等。石油開采主要分佈在東南部的費爾幹納盆地和西南部的佈哈拉州,2005年石油和凝析油產量544.9萬噸,建有費爾幹納和查爾朱及撒馬爾罕3個煉油廠。天然氣開采量596.86億立方米(2005),主要分佈在佈哈拉州(加茲利和佈哈拉氣田)與卡什卡達裡亞州(穆巴拉克氣田)。天然氣經俄羅斯出口至烏克蘭及西歐國傢。有色金屬中銅、鉛、鋅、金礦的開采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黃金產量87噸。其中鉛、鋅冶煉分佈在阿爾馬雷克。金礦主要產於克孜勒庫姆沙漠中的穆倫陶(開采中心為澤拉夫尚)。此外,在別卡巴德還有一個煉鋼廠。紡織工業包括軋棉、棉紡、繅絲、針織等行業。軋棉企業分佈廣,在佈哈拉、納曼幹、吉日杜萬、齊拉佈拉克等地均有大型軋棉廠,棉紡企業分佈在塔什幹、佈哈拉、安集延等地,繅絲企業分佈在撒馬爾罕、馬爾吉蘭、佈哈拉等地,針織企業以塔什幹“馬麗卡”生產聯合企業規模最大。

圖2 古城撒馬爾罕市中心的列基斯坦廣場及其伊斯蘭風格建築

  交通運輸較發達。鐵路總長4 300千米,貨運量5 690萬噸,客運量1 460萬人次。主要幹線有塔什幹—奧倫堡—莫斯科,塔什幹—阿拉木圖,塔什幹—土庫曼巴希。公路全長18.1萬千米,貨運量10.63億噸,客運量59.36億人次(包括城市客運)。阿姆河和咸海可通航。塔什幹機場為中亞最大航空港,有70多條航線通往各地。大型輸氣管有加茲利—莫斯科線,佈哈拉—車裡雅賓斯克線,佈哈拉—比什凱克—阿拉木圖線。

  名勝古跡主要分佈在古城佈哈拉、撒馬爾罕、希瓦、沙赫裡薩佈茲、浩罕、鐵爾梅茲等地。佈哈拉有伊斯梅爾·薩曼陵墓等古跡。撒馬爾罕城古爾–艾米爾等陵墓、兀魯伯天文臺等古跡,均已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 烏茲別克斯坦實行11年義務教育制。著名高校有國立塔什幹大學等。設有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及下屬30多個研究所。主要報紙有《東方真理報》、《人民論壇報》等。

  對外關系 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後,開展全方位外交,並爭取廣泛的經濟援助。美、歐及獨聯體是烏外交的主要對象。是聯合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不結盟運動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並加入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於1992年1月同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