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教育傢。生於圖拉,卒於奧德薩。1844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846年任雅羅斯拉夫的捷米多夫高等法律專科學校代理教授,後因拒絕沙皇政府審查教學大綱而被免除教授職務。1854年後,曾任加特契納孤兒院教師和學監、斯莫爾尼學院學監,對學校生活制度及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改革,成為推動女子教育方面的進步活動傢。發表《論教育書籍的益處》等一系列論文,成為俄國公共教育運動中最有影響的教育理論傢。1860年起,他擔任《教育部公報》編輯。因反對對農奴制度,以及從事女子教育改革活動,1861年被解職,之後被派遣出國考察女子教育。1862~1867年,在旅居瑞士和德國等國傢期間發表《瑞士教育參觀記》等論文,編寫瞭《祖國語言》等教科書和《〈祖國語言〉教育指南》,撰寫瞭其教育理論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的第一、二卷,並收集瞭第三卷的資料。1867年回國。

  烏申斯基對教育、教學各方面都有精辟的論述。在他的教育體系中占首要地位的是關於教育目的、原則和本質的論點。他認為教育是形成人的有目的的過程,“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的力量:體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達到極限”。他把培養人的個性放到重要的地位,要求培養愛祖國、愛勞動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和性格,豐富的感情,成為真正的、公允的、受人尊重的人。他賦予勞動教育以特別重要的意義,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人在生活中勞動,為此,需要智力發展、道德完善和身體健康。他強調,勞動不僅是教育的基本因素和手段,而且本身就是教育,指出“學習現在是,並且以後也將永遠是腦力勞動”,要求學生不但要學習,而且要結合學習進行體力勞動,認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正確交替是兒童智力和體力發展的主要條件之一。

  民族性是烏申斯基教育體系的基礎。他在1857年發表《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一文,對教育的民族性問題進行瞭專門的論述和探討。

  烏申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是學生從不知上升到知的過程。他要求根據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來建立教學過程。他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中揭示瞭教學的心理內容,成為其教學理論基礎:主張教學必須充分註意兒童的興趣,但認為學習首先是意志過程,反對把學習變為遊戲;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問題,主張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還論述瞭教學的直觀原則、量力性原則、一貫性原則以及掌握知識的徹底性和持久性原則,認為隻有正確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

  烏申斯基非常重視師資培養。他認為教師有極大的教育力量,這種力量是任何教材所不能代替的,主張教師必須是學生的良好榜樣,必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他還非常重視未來教師的教育實習,主張師范學校應附設“實習學校”。

  烏申斯基的教育體系對俄國影響深遠。他所編寫的教科書《兒童世界》(1861)、《祖國語言》(1864)等被廣泛使用瞭近5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