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部內陸國傢。全稱烏幹達共和國。四鄰有肯雅、坦桑尼亞、盧旺達、剛果(金)和蘇丹。面積241 550平方千米。人口3 066萬(2009)。全國分為113個地區。首都坎帕拉。

  自然地理 地處東非高原,在東非大裂谷東、西支之間,大部分海拔在1 000~1 500米。西南部和東部邊境地勢最高。東非大裂谷西支帶縱貫西部邊境,穀底多斷層湖;裂谷東側為斷裂裂上升的掀斜山地,其中西南邊界的魯文佐裡山有許多高峰,其中瑪格麗塔峰高達5 109米,為非洲第三高峰。西南隅有維龍加火山群。東部邊界,有一系列火山,其中埃爾貢火山最高峰瓦加加伊峰4 321米。赤道橫貫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24℃,1 800米以上山地在20℃以下。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中南部1 000~1 5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北部和東北部500~1 000毫米,幹濕季節分明,4~10月為雨季。魯文佐裡山地和維多利亞湖周圍雨量最多,達1 500~2 000毫米。中、南部為熱帶森林,北部為典型的熱帶稀樹草原,東北部屬荒漠化熱帶稀樹草原。森林草原多獅、豹、象、犀牛、長頸鹿、斑馬、河馬、鱷魚等野生動物。境內多河流湖泊,水面占國土面積的18%,有“高原水鄉”之稱。漁業資源豐富。維多利亞湖為世界最大淡水魚產地之一。主要河流有維多利亞尼羅河、艾伯特尼羅河、卡通加河卡富河等。主要湖泊有基奧加湖及與鄰國的界湖維多利亞湖、艾伯特湖、愛德華湖等。主要礦藏有銅、錫、鎢、綠柱石、鐵、金、石棉、磷酸鹽等。

圖1 維多利亞尼羅河莫契生瀑佈

  居民 全國約有65個部族,分屬班圖、尼羅、尼羅–閃米特和蘇丹四大族系。其中,班圖族系占總人口2/3以上,包括巴幹達(見幹達人)、巴尼安科萊、巴索加等20個部族;尼羅族系包括阿喬利、蘭吉等5個部族;尼羅–閃米特族系包括卡拉莫瓊、伊泰索等7個部族;蘇丹族系包括盧格巴拉、馬迪等4個部族。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127人(2006)。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4‰(2000~2006)。小於15歲和大於65歲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51%和2%。2005年人均預期壽命51.59歲。城鎮人口比重16%。除首都坎帕拉外,主要城市有恩德培、金賈、姆巴萊等。45%居民信奉天主教,40%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11%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東正教和原始拜物教。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斯瓦希裡語

  歷史 公元10世紀,先後遷入境內的班圖人和尼羅人,陸續建立一些王國,有發達的農業和文化。其中以佈幹達王國最著名。19世紀中葉,成為東非地區最強盛的國傢。1850年後,阿拉伯商人和英國、德國殖民者相繼進入佈幹達,境內爆發瞭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間的連年戰爭,王國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簽訂瓜分東非協議,佈幹達劃為英國勢力范圍。1894年,被宣佈為英國“保護國”。1896年,英國將“保護國”范圍擴展到烏幹達全境,並於1907年設總督。1962年10月9日烏幹達宣佈獨立,保留佈幹達等4個自治王國,成立烏幹達聯邦,仍留在英聯邦內。1963年10月,取消英總督。1967年9月8日廢除封建王國和聯邦制,建立烏幹達共和國。

  政治 國傢獨立後,政局動蕩,政權幾經更迭。1986年1月,全國抵抗軍攻占首都,推翻瞭奧凱洛軍政權,Y.K.穆塞韋尼出任總統,建立瞭以“全國抵抗運動”為核心、兼顧各方利益的聯合政府,政局日趨穩定。1995年10月8日,正式頒佈實施新憲法。2005年11月修改。憲法規定,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無任期限制;議會有權彈劾總統和罷免不稱職的部長,總統的重大任命、決定和簽署重要條約均應先經議會批準。

圖2 首都坎帕拉國會大廈

  經濟 經濟落後的農牧業國傢,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傢之一。但20世紀90年代,經濟年均增長7%左右,居東非國傢之首,被世界銀行列為結構調整計劃樣板。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173.4億美元,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80%。2008—2009財政年度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7%左右。糧食自給有餘,主要作物有大蕉、小米、木薯、玉米、高粱、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棉花、煙草、茶葉、甘蔗、花生等。維多利亞湖是世界少有的大型淡水魚產地之一。漁業經濟重要,魚類是僅次於咖啡的重要出口產品。但捕撈和儲藏、加工技術低。工業落後,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2%左右;主要有食品、煙草、鋼鐵、五金、金屬礦產、紡織、服裝、皮革及制鞋等。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設備差。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總長25 632千米,其中柏油路3 098千米。鐵路總長1 241千米。有恩德培國際機場和12個小型機場。進出口貨物90%以上經肯尼亞的蒙巴薩港。外貿進口大於出口,2008年貿易逆差28.1億美元。出口以農產品為主,主要是咖啡和棉花;進口主要是工業品、石油和糧食。連年財政赤字,2008—2009年度約為3 450億烏先令。外匯儲備逐年增長。旅遊名勝有斯卡比丘歷代國王陵墓、維多利亞湖、埃爾貢火山魯文佐裡國傢公園基代波河谷國傢公園歐文瀑佈卡巴雷加瀑佈和赤道標記等處。

  文化 實行英國教育體制。小學7年,初中4年,高中2年,大學4年。文盲率高,農村女性達42.6%,男性為28%;城市女性為21%,男性為11.8%。麥克雷雷大學為全國最高學府,建於1937年,東非許多國傢領導人和高級官員畢業於此。此外,還有姆巴萊伊斯蘭大學、姆巴拉拉科技大學等。政府重視發展教育,每年教育費用約占財政預算的15%左右。主要報刊有《新觀察報》《警戒者報》、《友人報》、《東非人報》等。烏幹達通訊社為國傢新聞機構。烏幹達電視臺覆蓋全國。

  對外關系 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同各種社會制度的國傢發展關系。註重發展與西方國傢關系,但反對西方幹涉其內政。倡導非洲聯合振興,積極參與地區事務,是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非洲統一組織成員國,也是東非共同體(EAC)、東南非共同市場(OMESA)和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等地區組織的成員國。1962年10月18日與中國建交,兩國關系發展平穩。現行憲法規定實行無黨政治,但允許政黨存在。有合法政黨16個。主要有全國抵抗運動組織、民主變革論壇、民主黨、烏幹達人民大會黨、保守黨等。1981年2月6日創建的全國抵抗軍,執政後改為政府軍,1995年1月改為烏幹達人民國防軍。2005年有國防軍4萬~4.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