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外興安嶺東部河流名。又作兀的河烏地河烏達河烏特河。發源於外興安嶺,東流入鄂霍次克海。金代為兀的改人聚居地,烏第河因兀的改人而得名。明代在此置兀的河衛,屬奴兒幹都司管轄。17世紀中葉,沙俄哥薩克人入侵黑龍江流域,強佔索倫部達斡爾人建立的雅克薩村,並建立城堡。又在石勒喀河(今黑龍江上遊)、涅爾查河口建立尼佈楚城(今名涅爾琴斯克)。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軍圍攻雅克薩城打敗俄軍,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兩國訂立《尼佈楚條約》,條約規定:“惟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此事須待兩國使臣各歸本國,詳細查明之後,或遣專使,或用文牘,始能定之。”此處遂成為“待議地區”。雍正五年(1727),中俄兩國訂立《恰克圖條約》,其中第七條重申《尼佈楚條約》“暫行存放”之規定,強調俄國人不得占據“待議地區”。咸豐八年(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機,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割去瞭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片領土,烏第河地區遂成為俄國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