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論術語。將文學作品視為文本,用結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的方式解讀作品,並將這種方式擴展到整個人類社會活動。傳統批評傢認為,批評的客體是文學“作品”,其形式由作者設定,其意義由作者有意使用的文字媒體決定。隨著結構主義的出現,一些批評傢認為批評的物件不是文學“作品”,而是非個人的“文本”,是一種稱作“寫作”的社會現象。作者隻是一個仲介,他通過寫作行為把先在的語言和文學系統的一些因素和規則投入到文本之中。這種寫作的解釋受閱讀過程的影響,因為閱讀過程通過調用先前前對語言功能的揭示所形成的期望,使書頁上的符號產生看似內在的意義和對外部世界的聯系。關於文學常規對解讀文本活動的約束程度,在結構主義者當中存在著多種不同看法。解構主義批評傢提出,一切寫作都因內在的對立力量的作用而分散為分歧而矛盾的意義,解讀文本就是要找出這些分歧和矛盾。

  按照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批評傢的看法,構成文學文本的語言和文學常規在閱讀活動中被自然化瞭,因為非指稱性的“文本性”制品通過熟悉的話語方式和文化原型變得真實可信,給人以指稱現實的幻覺。自然化使虛構的文本仿佛是真人在講話,它的人物、情節和價值仿佛與文本之外的世界一致。然而,對結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批評傢而言,不僅文本再現的世界是閱讀過程的結果,而且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文本,一個其意義由文化常規和意識形態構成的符號的結構。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就是指文學文本由其他文本構成的多重方式,如借用、轉喻、重復、轉換、替代等,或者不可避免地參與我們生下來就已存在的語言和文學常規。

  任何文本都互為文本,是無數其他文本的交叉點,隻能通過與其他文本的關系存在。

  將社會視為文本,將文本分析用於分析社會,找出各種社會文化的關系和矛盾,在今天的文化研究中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