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生於德特莫爾德一牧師傢庭,卒於哈瓦那。1836年起在埃伯菲爾德當學徒。1839~1841年在科隆當會計,開始寫詩。1842年在波恩當職員,同時在波恩大學旁聽文學藝術課。他早期的詩受到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後來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目睹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的現象和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開始轉向表現激烈的現實鬥爭。《回憶》、《傢鄉流傳的一首歌》等詩表明這一重要轉變。1843年,韋爾特到英國經商,認識瞭F.恩格斯,並加入“正義者同盟”,即後來的“共產主主義者同盟”的倫敦中心。1845年從英國到佈魯塞爾,成為K.馬克思的朋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響下,成為無產階級的歌手,創作出一系列優秀的政治詩。《工業》和《大自然》等詩表明作者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他們坐在板凳上》《德國人和愛爾蘭人》等詩贊揚瞭各國工人階級的團結戰鬥。1848年3月,德國爆發革命,韋爾特隨馬克思、恩格斯回到祖國參加革命。同年6月,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在科隆創刊,韋爾特任副刊編輯。他以小品文、詩歌、散文等形式抨擊反動勢力。諷刺詩《今晨我乘車去杜塞爾多夫》《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軍隊》是這時的代表作。革命失敗後,《新萊茵報》停刊。馬克思、恩格斯再次被驅逐出境。韋爾特也被判處監禁。1850年起,他不得不繼續經商以維持生計,先後到過西班牙、南美洲和中美洲,文藝創作完全停頓。

  在其短促的一生中,寫瞭許多優秀詩篇。作品飽含對無產階級苦難與不幸的深切同情,號召他們奮起戰鬥,預示勝利的明天,如《剛十八歲》、《鑄炮者》、《聖靈降臨節之歌》等。他的詩帶有民歌風格,常常運用諷刺、誇張手法,通俗易懂,幽默風趣。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出色。《德國商界趣聞》(1847~1848)取材於他自己的經歷,揭露德國資產階級在1848年革命前和革命期間脫離人民、背叛革命的醜態。長篇小說《著名騎士施納普漢斯基的生平事跡》(1849)對普魯士貴族進行猛烈抨擊。他也擅長寫通訊報道。在他的報道《英國人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速寫》中《英國工人的賞花節》很受贊賞。恩格斯在悼念文章《格奧爾格·韋爾特》中,稱他是“德國無產階級第一個和最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除一部分發表在《新萊茵報》上和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替他在報刊上發表以外,大部分未能公開面世。1956年民主德國出版瞭《韋爾特全集》(5卷)。

  

推薦書目

 VASSEN F. Georg Weerth: ein Politischer Dichter des Vormärz und der Revolution von 1848–1849. Stuttgart: Metzler,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