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傢。生於佈拉格一猶太富商傢庭。中學時代接觸到F.卡夫卡的作品。後來在萊比錫和漢堡接受大學教育。服役一年後於1910年供職於一傢運輸公司。1911~1914年在萊比錫和慕尼克的庫特·沃爾夫出版社任編輯。1915~1917年在奧地利軍隊服役,以後和R.穆齊爾F.佈萊一起在維也納戰時新聞社工作,從此成為職業作傢。先後出遊瑞士、義大利、埃及、巴勒斯坦諸國。1933年納粹一上臺即被開除出普魯士作傢科學院。。1938年法西斯統治奧地利時流亡法國。1940年逃往西班牙,後經葡萄牙亡命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直至去世。

  韋爾弗在詩歌、小說和戲劇方面均有建樹。他是在表現主義影響下開始創作的,並成為表現主義運動的領袖,與卡夫卡、M.佈羅德均有很好的友誼,曾與表現主義詩人W.哈森克萊弗和理論傢K.品圖斯合編影響頗大的詩集《最後的審判》(1913~1921)。他的詩歌充滿宗教色彩,如詩集《世界之友》(1911)、《我們是》(1913)、《彼此》(1915)等,表達的是普遍的人類愛。韋爾弗酷愛音樂,特別重視詩歌的音樂性。他的劇本《特洛伊婦女》(1913)是根據希臘悲劇作傢歐裡庇得斯的劇本改寫的。這部劇本表達瞭作者反戰的立場。此外還有劇本《午間的女神》(1923)、《鏡中人》(1920)。韋爾弗的長篇小說《穆薩·達的四十天》(1933),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殘酷壓迫亞美尼亞人,以影射法西斯專政。晚期作品形而上的思考和心理學的成分加重,有時流露出悲觀與抑鬱情緒,從充滿激情、公開反對戰爭逃避到宗教的神秘主義,這在長篇小說《貝納德特之歌》(1941)的一些章節中表現得十分明顯。1946年發表被稱為“理想的天主教教義”的小說《未出世者的星座》,寫的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悲劇。韋爾弗的創作既註重思想表達,又講究藝術表現力,使用並嘗試多種新穎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