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安徽霍邱人。卒於北京。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魯迅晚年的青年摯友之一。1948年,受中國共產黨委派,擔任解放區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研究部研究員,在河北良鄉(今屬北京房山)籌備北平(今北京)的文物接管工作。北平解放後,任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的文物部副部長,完成對北平文物、博物館、各圖書館的接管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1954~1966年,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為創建和發展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作出卓越越貢獻。1973年起任國傢文物局局長。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王冶秋在文物保護方針原則的研究和實踐方面有突出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協助鄭振鐸先後參與制定《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在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征集革命文物》、《關於在基本建設中保護歷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等一系列重要法令和規定,明確瞭文物保護的原則。這些法令和規定經政務院批準後頒佈實施。他在主持文物局的工作中,制定方針、采取措施,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工作。這些方針和原則,在以後文化部報請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和《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等文件中進一步得到確定。1960年,他主持研究、選定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後公佈。

  王冶秋在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創建方面作出卓越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他組織領導瞭對原有博物館的改造和建設工作,同時促進各省、市、自治區籌建瞭一批地志性博物館。1959年,被任命兼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建辦公室主任。

  王冶秋十分重視文物、博物館工作在宣傳教育、開展科學研究方面的作用,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1956年,在鄭振鐸的倡議下,他具體領導創辦文物出版社的工作。與鄭振鐸一起倡議並堅持,由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陸續舉辦4期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培養出一大批專業幹部。他主持舉辦過多次全國性大規模出土文物展覽和考古新發現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