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代文學傢。字從之,號慵夫,入元自稱滹南遺老。真定槁城(今河北槁城)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經義進士,曆管城、門山二縣令,入為國史院編修官、著作佐郎。正大初,遷平涼府判官。金亡不仕。若虛博學強記,是金代的重要學者,精於經、史、文學,獨步一時。其文不事雕琢,唯求理當;其詩以白居易為法,崇尚自然,能曲盡情致。其《滹南詩話》3卷,以論為主,上卷多論唐詩,中下卷多論蘇黃詩,全書主旨是反對重形式而輕內容,,他強調詩要抒發情性之真。他闡述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曰:“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遺其形似;不著於題,而要不失其題”。符合蘇軾的本意。他特別推崇蘇軾而不滿黃庭堅:“東坡,文中龍也,理妙萬物,氣吞九州,縱橫奔放,若遊戲然,莫可測其端倪。魯直區區持斤斧準繩之說,隨其後而與之爭,至謂‘未知句法’,東坡而未知句法,世豈復有詩人?”(卷中)所著《滹南遺老集》45卷,續1卷,有《四部叢刊》影舊抄本、《叢書集成》本。《滹南詩話》3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點本。

《滹南詩話》(清代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