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畫傢。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生。江蘇無錫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能詩,約15歲補博士弟子員。洪武十一年(1378)到京供職,後因受人牽累,謫戍山西大同。建文元年(1399)獲釋南歸,隱居無錫九龍山,故又號九龍山人。此間遊江淮、黃河、太行、雁門等地,廣開視野,周覽名勝,對其詩畫創作有很大影響。永樂元年(1403)以善書法供職文淵閣,官至中書舍人。他的書法少習王羲之,後出入晉宋之間。山水、墨竹及人物畫吸取宋元元諸傢畫法,形成自己風格。山水畫有繁簡兩種畫法,繁筆線條較長,轉折靈活,多用中鋒,主要宗王蒙、吳鎮筆法。簡筆則幹筆、偏鋒、皴擦並用,來自黃公望、倪瓚。墨竹畫多受文同影響,靈活穩健,含有書法特長。為人性情孤高,氣度瀟灑,常在酒後作畫。不輕易為人落墨,對用金錢、財帛索畫的商人更拒之門外,故傳世作品不多。現存山水畫有《山亭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隱居圖》(故宮博物院藏)等,墨竹有《雨竹圖》(故宮博物院藏)。山水畫《山亭文會圖》(見圖)繪文人聚會情景,樹木鬱茂,境界幽遠,筆法雄厚,墨色淡重,為繁筆山水代表作。

《山亭文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