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夠強的電場作用下,低溫液體介質失去絕緣性能而變成導電狀態。電工中使用的低溫液體指溫度低於100K的液化氣體,主要有液氮液氫和液氦。低溫液體是一種良好的絕緣介質。與變壓器油相比,除液氦的擊穿電壓稍低外,液氫和液氮的擊穿電壓均高於變壓器油,與一般常溫下的液體介質相似。低溫液體的擊穿電壓和一系列因素有關,如電極距離、溫度、壓力、電極材料和表面狀態、液體中的雜質以及電壓種類等。圖示不同低溫液體的交流工頻擊穿電壓與電極距離、溫度的關係。

  低溫液體介質的擊穿機理與常溫下液體介質的擊穿相似。對純凈低溫液體的擊穿理論主要有電擊穿理論和氣泡擊穿理論。電擊穿理論和氣體放電的湯森理論相似。從陰極發射的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和液體分子碰撞並使之電離,電子增加形成電子崩,最後導致擊穿。氣泡擊穿理論是在強電場下,低溫液體介質因電子加熱等原因產生氣泡,氣泡內發生放電導致液體介質擊穿。因為低溫液體的蒸發潛熱比一般液體要小,比較容易形成氣泡。

  實際工程上所采用的低溫液體不可避免地含有雜質,而雜質的介電系數比低溫液體介質的大,在外界電場作用下容易排列成“小橋”,而使擊穿電壓下降。試驗表明,流動中的液氮的擊穿電壓比靜止時高,這是因為流動阻止瞭雜質顆粒向高強場區集中,而不容易形成“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