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用以裝飾建築物的構件和牆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沿革 中國磚雕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的。漢代畫像磚是墓室預製構件的大型空心磚,它是在濕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種圖像。北宋時形成磚雕,成為墓室壁面的裝飾品。在河南、山西、甘肅等地發掘的北宋墓室,三面牆壁均以磚雕貼砌而成。墓室內的磚雕數量、品質以及所選用的題材,都取取決於墓室主人的社會地位。常見的題材有墓室主人夫婦對坐、男仆托盤、侍女執壺等,再現瞭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金代,墓室磚雕的內容更加豐富,技藝也有所提高。建於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馬董玘堅墓室,在不足4.7m2的面積上,磚雕佈滿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結構的鬥拱、拱眼、藻井、大門、隔扇等,以及屏風、幾凳、花卉、鳥禽、人物、演戲場面等圖案,其中站立在戲臺口的生、旦、凈、末、醜等演員運用圓雕技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磚雕的代表作品。元代,墓室磚雕逐漸衰落。至明代,磚雕由墓室磚雕發展為建築裝飾磚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宮城東西兩側的磚雕八字墻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圖案,安徽鳳陽明代中都城址內須彌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雲彩、龍等磚雕圖案;同時,安徽、江蘇等地的民間磚雕也有瞭發展。清代,北京紫禁城宮廷內墻面夾柱的通氣孔也都使用磚雕,鏤雕花鳥圖案,牢固而美觀,且利於空氣流通。慈禧太後陵寢隆恩殿及其東西配殿的墻面也用磚雕貼砌而成,有的貼金,輝煌耀目。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太平天國將領李世賢的浙江金華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磚上雕刻龍、鳳、仙鶴等圖案,風格剛勁粗壯。清代民間磚雕除江蘇、安徽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廣東、北京等地有瞭很大的發展,它們大多作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廳堂、大門、照壁、祠堂、戲臺、山墻等建築的裝飾,雕刻精巧,有的陪襯以灰泥雕塑或鑲嵌瓷片,爭奇鬥勝,富貴華麗。清代後期,磚雕趨向繁縟細巧,具有繪畫的藝術趣味。

  藝術特色 磚雕大多作為建築構件或大門、照壁、墻面的裝飾。由於青磚在選料、成型、燒成等工序上,質量要求較嚴,所以堅實而細膩,適宜雕刻。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磚雕以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三陽開泰、郭子儀作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松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刻劃輪廓,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陰線刻劃形象輪廓,並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等(見雕塑工藝品)。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以保持建築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