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坯胎上先鏤出米粒形狀的通孔,用特製的釉填滿,並施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瓷器。又稱米通瓷。中國景德鎮傳統名瓷之一。玲瓏瓷有各式中、西餐具,茶具等日用品,還有精製的花瓶、薄胎碗之類的高級藝術陳設瓷。

  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約西元前2800~前2300)的黑陶上就已出現鏤空裝飾。宋代出現透明的影青釉填滿孔眼的瓷製品是玲瓏瓷的雛形。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製造技藝趨於成熟。清朝康熙、乾隆年間(1662~17795)禦窯廠仿制包括玲瓏瓷在內的各種名貴瓷器,發展瞭玲瓏瓷與青花瓷結合裝飾成的青花玲瓏瓷,以後在青花玲瓏瓷上增加釉上彩裝飾,成為青花玲瓏加彩瓷,作為宮廷中的名貴用品。清末逐漸衰落。20世紀50年代以來,玲瓏瓷得到恢復,而且發展很快。

  玲瓏瓷工藝精湛,裝飾設計時統一考慮玲瓏眼與青花紋飾及加彩的協調問題。雕玲瓏眼時講究刀法。配制的玲瓏眼釉燒成後呈碧綠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註意幹濕,幹燥後進行青花紋樣描繪,並施透明釉,然後入窯燒成為青花玲瓏瓷。青花玲瓏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靚雅致,玲瓏碧綠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襯托,相映生輝,耐酸、耐堿侵蝕,無鉛毒。若進行釉上彩繪,成為清雅中見鮮潤的青花玲瓏加彩瓷。

  近年來,玲瓏瓷成型的機械化程度提高,玲瓏釉由一種碧綠色發展到多種顏色,玲瓏眼由米粒狀改變為各種形狀組成的美麗圖案。與玲瓏相結合裝飾的青花,由單純的邊腳圖案發展到山水、花鳥、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