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天然革(見革)的組成和結構並作為其代用材料的塑膠製品。通常,以經浸漬的無紡佈為網狀層,微孔聚氨酯層作為粒面層,其正、反面都與皮革十分相似,並具有一定的透氣性。因此,比普通的人造革更近似天然革,廣泛用於製作鞋、靴、箱包和球類等。

  美國杜邦公司多年來以鞋用小牛革為目標,試圖用人工方法製造與其品質相似、質地均一的皮革代用材料。1964年終於製成商品名為柯芬(Corfam)的合成革。這種合成革用合成纖維無紡佈為底基,中間以織織物增強,並浸以與天然革膠原纖維組成相似的聚氨酯彈體溶液。此彈體在水中凝固,其溶劑被水置換,因而在彈體中形成微細小孔,孔數可達150000個/cm2。這些微孔相互連接,由表及裡形成堅韌而富有彈性的微孔層,成為合成革的表層,並與底基構成整體。又由於無紡佈纖維交織形成的毛細管的作用,更有利於濕氣的吸收和遷移,因而部分表現天然革的呼吸特征,而有一定的透氣性。

  1965年日本可樂麗公司研制瞭二層結構的“可樂麗娜”合成革,取消瞭中間織物層,以改善成品的柔軟性。這種合成革采用聚酰胺與聚苯乙烯的復合纖維,在生產過程中,以甲苯抽提纖維中的聚苯乙烯,便構成底基的聚酰胺纖維呈藕狀截面,從而進一步改善瞭柔軟性,曲撓達100萬次以上不裂,透濕度大於400g/m2·24h。1983年中國第一個聚氨酯合成革廠在山東省煙臺市建成,開始用此法生產聚氨酯合成革(見圖)。

  20世紀80年代,合成革已有許多品種,除具有合成纖維無紡佈底基和聚氨酯微孔面層等共同特點外,各品種也有差異。如無紡佈纖維品種和加工工藝各有不同;采用其他的底基浸漬液,如丁苯或丁腈膠乳,以得到無紡佈纖維與聚合物間的特殊結合;結構層次不同,三層、二層結構並存,還有多用於制作服裝的單層結構。為獲得不同的表面風格,除采用花輥壓紋和揉革工藝制造光面革外,也磨微孔層的表面使呈絨狀,稱為絨面合成革。為避免花輥壓紋破壞微孔結構,也采用轉移塗覆法(見人造革)制成幹濕結合型合成革,多用於制作箱包和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