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粘土為主要材料進行造型,乾燥後施以彩繪的傳統民間雕塑工藝品。簡稱彩塑。

  沿革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有彩塑。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女神”彩塑,是距今5500年前的遺物。《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時代,帝乙為偶人(即泥塑人像),謂之天神。魏晉南北朝,盛行佛像,促進瞭彩塑藝術的發展。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大同華嚴寺、平遙雙林寺等處,都有大量的彩塑佛像。自東晉至五代代,彩塑名傢輩出,主要有戴逵、楊惠之、方辯、王溫等人。宋代,彩塑漸漸與民俗相結合,成為觀賞性的彩塑作品或泥玩具。北宋時汴京(今河南開封)出現的彩塑“摩睺羅”(佛教中的樂神)是一個手持荷葉的天真胖潤的嬰兒形象,民間在七月七夕供奉、觀賞,為婦女宜子之祥。據南宋《武林舊事》記載,每逢七月,宮廷修內司例進“摩睺羅”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並且飾有“衣帽、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執之戲具”等。宋代著名的彩塑藝術傢有田圯、袁遇昌等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鄜州(今陜西富縣)田圯作泥孩兒名天下,其作品“態度無窮,雖京師工效之,莫能及。一對至值十縑”,“小者二三寸,大者尺餘,無絕大者”。江南彩塑名傢袁遇昌,“以塑嬰孩名揚四方,每用泥搏埴一對,約高六七寸者,價值三四十緡。其齒唇眉發與衣襦襞績,勢所活動”。特別是他在彩塑“嬰孩”上安置蘆哨,如果按其腦囟(頂門),則可發出嬰兒啼叫之聲。在臨安(今杭州),民間彩塑也很盛行,街坊中有孩兒巷,集中瞭善塑泥孩兒的小作坊。元代宮廷設有諸色人匠總管府,下有梵像提舉司,專門從事彩塑神佛像的創作,由著名藝術傢阿尼哥及其高徒劉元領導。明代,江蘇、廣東、福建、天津等地的彩塑也很興盛,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江蘇彩塑以無錫、蘇州為主。聞名的無錫惠山彩塑,又稱惠山泥人。最初是惠山地區農民農閑時制作的民間工藝品,每逢采桑、養蠶、作繭、香客朝拜、科舉考試等時節,農民們便在街市兜售。崇禎年間(1628~1644),惠山的店肆已銷售泥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惠山出現專業泥人作坊。清代中葉,由於昆腔戲和徽班戲在江南盛行,惠山地區開始制作以昆腔戲為題材的手捏戲文泥人。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是惠山泥人的昌盛時期,約有作坊、店鋪40多傢,專業匠人30多人,著名的有周阿生、丁阿金等。蘇州也是江蘇彩塑的重點產區,據《桐橋倚棹錄》記載,有名匠王竹林,擅長“塑真”,俗稱捏相,“虎丘習此藝者不止一傢”,可見肖像彩塑已成為蘇州傳統的工藝品。除瞭捏相以外,蘇州虎丘彩塑的題材還有神佛、花卉、果實、禽獸以及人物等。清末,中國彩塑藝術傢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張明山。張出身於捏塑世傢,善捏作戲曲人物中的各班角色,也善於捏相,面孔徑寸不僅神形逼肖,且栩栩如生,須眉欲動,觀者莫不嘆絕。

  中國彩塑現主要分佈在無錫、北京、天津、河南浚縣、陜西鳳翔、浙江嵊縣、廣東潮州以及河北、福建、江蘇等地。

  除中國外,日本和墨西哥等國都有彩塑。日本的土制人形(即彩塑泥偶)起源於繩文時代(公元前1500~前300)。福岡的博多彩塑泥偶始於17世紀初,藝術手法細膩而寫實,常作為傳統的室內陳設品。

  品類和特色 彩塑分大型彩塑和小型彩塑。大型彩塑多以神佛為主;小型彩塑又分掛片、粗貨、細貨、捏相等。掛片是浮雕形式的彩塑,表現老虎、花卉等形象的正面,施以彩繪,作為裝飾品,掛在墻上。粗貨又稱耍貨,是模制的彩塑,大多為臉譜、兒童玩具、神佛像等,可作幾案供賞,也可批量生產。粗貨從喜慶吉祥的題材內容需要出發,具有造型豐滿、渾樸、簡練、色彩鮮麗的藝術特色,符合農民群眾喜愛健康、飽滿、壯碩的審美趣味,而且在工藝上也便於制模、翻模,成本低,操作容易。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匠師們運用“放頭、縮手、去頸”的簡略和誇張藝術手法,即減縮四肢和頸脖,誇大頭部,使彩塑能在有限的面積上,著重刻畫面部表情,使作品生動傳神。惠山泥人強調彩繪,行話說:“三分坯子七分畫”。由於泥塑規格小,雕塑處理手法又很簡潔,所以必須註重彩繪,使之與雕塑相輔相成。在彩繪上,描繪工整,喜用大紅、正綠、金黃、雲青等原色,對比強烈,具有濃鬱的民間氣息。同時,又在原色對比之間,加以間色(如深底淺花或淺底深花)、黑色、白色和金銀色,使之協調統一,因此,雖然用色少,但主次分明,形成豐富的色彩效果。細貨是手工捏制的精細的彩塑,題材多為戲曲人物,大多為觀賞藝術品。細貨中的手捏戲曲人物,采用最典型的情節、人物、動態來表現整個戲曲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註重人物面部、形象、性格、神情的刻畫。例如,仕女體態窈窕,嬌美端莊;武士挺胸凸肚,威武勇猛;小醜屈膝、低頭、縮脖,給人以輕浮、卑微之感。在形體上,由於不受模具制約,所以姿勢生動,衣紋線條流暢。在彩繪上,講究臉譜刻畫,如取材於昆曲,色調古樸柔美;取材於京劇,色彩富麗,裝飾性強。捏相是肖像彩塑。

  制作工藝 大型彩塑和小型彩塑的制作工藝各不相同。大型彩塑的制作工藝是:①紮身架,即以較粗木料為主柱,根據人像姿態,釘上木條或板片,紮出大體的動態。②在身架上敷一層摻合稻草的粗泥,捏塑出大體的形態和衣紋等,待稍幹燥後,再敷較細的泥,然後是細泥,再塑造人像面部的表情、服飾等。所用細泥均需摻合適量的糠灰、棉花、棉紙等。③待細泥幹透後,反復將泥塑表面的裂縫糊合,再磨平、磨光,直至平滑光潔。④在幹燥後的泥塑上,通體裱貼一層皮紙,然後再上一層以明礬和牛皮膠制成的礬膠水,以防止顏色往泥塑上滲透。⑤彩繪,分兩種方法。一是貼金彩塑,即除面部、四肢外,先在泥塑上刷一層生漆,待漆九成幹時,依次貼上金箔,然後在面部、四肢和發髻等部位施以彩繪,描繪五官,最後通體罩一層清漆;另一是全彩塑,即首先在泥塑上刷一層鉛粉,接著描繪面部、四肢的肉色,然後由頭到腳,由淺入深地依次上色,在整體色彩描繪完畢後,再描繪五官和裝飾紋樣,然後通體罩上一層清漆。傳統的撥金彩錐法由於費工,現在較少使用。

  小型彩塑的制作工藝分捶泥、打稿、捏塑、制模、印坯、整修、陰幹、上底粉、上色、開相、打蠟等十幾道工序。惠山泥人采用的主要原料是黑粘土,要捶打得十分均勻、細膩後才能使用;在粘土中還加入少量棉絮或絲棉紙,以增加作品的牢度,使之不易折斷。制作工具有篤板、木制塑刀、剪刀、鐵片、鋼絲弓等。泥人的制作工藝是:用陶模制出頭形,然後附加冠飾;按照頭形,配各部位身段四肢,從下(雙腳)至上(頭部),從裡(軀幹)到外(衣服),分別捏出人物形象;安裝手腳和頭部;用木塑刀壓出衣紋;校正動態,刻畫人物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