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液註入一定形狀的金屬或耐火材料的型腔中冷凝成的鋼製品。在鑄造組織狀態下直接使用,稱鑄鋼件。1740年,英國亨茨曼(B.Huntsman)發明瞭坩堝煉鋼法,首次煉出可以澆鑄的液體鋼。1845年菲舍爾(J.C.Fischer)用液體鋼鑄造馬蹄鐵在英國取得專利權,開創瞭鑄鋼技術。目前一些工業國傢鑄鋼件的產量大約占鋼的總產量2%左右,蘇聯約占6%。鐵路、建築、冶金機械、重型礦山機械、船舶等製造部門是使用鋼鑄件最多的行業。

  鑄鋼鋼與變形鋼材相比,主要優點有:①鑄鋼件較少受尺寸、形狀和重量的限制,單重可以從幾克(如假牙)到幾百噸,且易於鑄成用其他加工成型方法難以得到的復雜形狀。②鑄鋼件可以減少機械切削加工量,提高金屬利用率。③使難以進行塑性變形和切削加工的合金鋼成形。④一般鍛軋材的軸向性能和橫向性能差別較大,鑄鋼則沒有這種方向性。⑤鑄鋼的晶粒比變形鋼材粗大,某些高合金耐熱鑄鋼的高溫強度和抗蠕變性能比鍛軋材更高。

  鑄鋼中存在疏松、偏析、收縮、氣泡、夾雜、粗晶等缺陷。鑄鋼中這些缺陷既不象變形鋼材可在鍛軋加工過程中被焊合或細化,也不能用冷加工強化的方法提高性能。因而它的力學性能(主要是塑性和韌性),一般要比同鋼種的鍛軋材低一些,部件愈大,差異愈大。至於耐磨性、焊接性、被切削性等則與鍛軋材無明顯區別。

  鑄鋼件應用廣泛,美國1960~1969年鋼鑄件的應用在各部門之間分配情況如下:

    鐵路    40.1%    汽車工業    6.81%

    建築    12.28%    石油    5.31%

    軋鋼    8.37%    其他    19.3%

    采礦    7.83%

  鑄鋼分碳鑄鋼與合金鑄鋼。①碳鑄鋼的化學成分(%)通常為:C0.12~0.62,Si0.20~0.45,Mn0.35~0.80,P≤0.06,S≤0.06,而碳的含量對機械性能起著決定性作用。碳鑄鋼的抗拉強度在38~70kgf/mm2,伸長率在12~15%之間。②合金鑄鋼按合金元素的含量分為低合金鑄鋼、高合金鑄鋼和中合金鑄鋼。低合金鑄鋼含合金元素總量小於2.5%,加入合金元素,可使力學性能提高。高合金鑄鋼含合金元素總量大於10%,加入合金元素可使鑄鋼件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耐磨、耐蝕、不銹、耐熱等)。如含鉻13%的不銹鋼和含錳13%的耐磨高錳鋼,都是典型的高合金鑄鋼。中合金鑄鋼的合金元素含量在2.5~10.0%之間,與低合金或高合金鑄鋼相比,優越性不大,很少應用。合金鑄鋼在整個鑄鋼中的比重逐漸增長,70年代在工業發達國傢已占30%以上。

  鑄鋼生產工藝,依據所要求的鑄鋼件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滑程度和內部組織可選用相應的金屬鑄造方法。連續鑄造因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在冶金工業中已廣泛地用以代替一般的鋼錠模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