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辦煤礦初創時期 19世紀70年代起,清廷洋務派為適應中外輪船、企業對煤炭的需要,引用西方的技術和設備,開採中國的煤礦。1876年主持福州船政局的兩江總督沈葆楨,在臺灣基隆創辦中國第一個用機器開採的新式煤礦,1878年投產,日產量300噸。1877年上海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秉承北洋大臣李鴻章旨意,設立官督商辦開平礦務局(見開灤礦務局)。1876~1894年,中國先後開辦規模大小不等的新式煤礦16個。但多多數成效甚微(有7個礦開辦不久即停辦),惟開平煤礦發展迅速,1894年最高日產達2000噸。

  外資侵入和民族資本辦礦時期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傢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煤礦企業。1896年中美商人合辦門頭溝通興煤礦(後改為中英合辦)。1898年德國根據不平等的膠州灣租借條約,取得膠濟鐵路沿線兩旁15公裡內的礦山開采權,首開攫取中國礦權的先例,1901年德國人成立華德公司開采山東坊子、黌山煤礦。繼後,英商福公司(ThePekin Syndicate Ltd.)於1898年取得河南焦作煤礦開采權,1902年正式施工開采(見焦作礦務局)。1898年曾由李鴻章派員創辦於1882年的直隸臨城煤礦,因連年虧損,向比利時借款,全部資金由比國供給,采礦權乃屬比國,至1920年華商還清借款,收回礦權,官商合辦,年產煤20多萬噸。1936年礦井被水淹沒報廢。1898年清朝鐵路督辦盛宣懷委派張贊宸創辦萍鄉煤礦(見萍鄉礦務局)。1899年張連芬集資恢復一度停辦的山東棗莊煤礦,取名中興公司,它是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辦的生產規模最大的一個近代煤礦,年產煤100多萬噸。1931年該礦從德國購買兩臺割煤機,在薄煤層中試用,每臺日產能力160噸左右。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之機,騙買開灤煤礦(見開灤礦務局),後又與灤州煤礦公司合並,改名開灤礦務總局,由中英合辦。20世紀30年代開灤煤礦年產煤400~500萬噸,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煤礦之一。1903年中國商人集資開采六河溝煤礦,後因連年虧損,於1911年借德款辦礦,聘德人為顧問,受制於德人。1914年該礦主持人以礦產向華比銀行抵押,借比款償還德債,又為比國人所控制,直到1919年還清比債,收回礦權,成為華商自辦的煤礦,最高年產70多萬噸,1946年後因戰爭破壞,礦井遭水淹沒報廢。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軍占領中俄合辦的撫順煤礦,後交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經營,直至1945年。撫順煤礦用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方法。其露天開采規模,是20世紀初世界上比較大的。從1914~1945年,撫順露天礦采煤7700萬噸,剝離土石量18921萬米3,其剝離量等於世界有名的巴拿馬運河土石挖掘量的2倍。撫順煤礦的產量在當時是中國產量最多的煤礦,在東亞也首屈一指(見撫順礦務局)。1908年山西省官紳成立保晉礦務公司,贖回英商福公司在山西的開礦權,開采陽泉、大同等地煤礦。1910年中日合辦本溪湖煤鐵礦(見本溪鋼鐵公司)。

  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1937年改為商辦,主要投資者是宋子文經營的建設銀行公司),日產能力700噸。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日產300~400噸。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噸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其中年產60萬噸以上的煤礦8個(開灤、井陘、中福、淄博、中興、撫順、本溪、西安煤礦)。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噸。平均效率每工0.3噸。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率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瞭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占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占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瞭一批煤礦,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佈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占全國煤產量的76.5%。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占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占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從“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8月)、華北、華中(從“七七”事變起至1945年8月)占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搶走原煤41950萬噸。

  日帝侵占的煤礦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帝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采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帝的侵占,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噸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噸。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噸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噸。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占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隻生產原煤1252萬噸。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瞭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瞭除臺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10月,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噸。中國1912~1949年煤產量見附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時期 1949年以來,中國煤炭工業在原來破落不堪的基礎上,經過30年建設,形成一個能夠獨立完成勘探、設計、施工、生產、洗選加工、機械制造和科研、教育等各項任務的工業體系。中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垂深1500米(南方1000米)以內的預測儲量為32000億噸,1982年末累計探明儲量7527億噸,保有儲量7418億噸。煤種齊全,有煙煤、無煙煤和褐煤,主要是煙煤。在煙煤中,氣、肥、焦、瘦等煉焦煤和非煉煤約各占一半。成煤地質條件較好,有一定儲量可供露天開采。到1982年,擁有407個統配煤礦、2333個縣營以上地方煤礦、101個選煤廠、84個建井工程處、34個重點煤礦機械廠、131個煤田地質勘探隊、29個煤礦設計院,另有為煤炭工業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技術儲備、開展科學研究的大專院校12所,中專36所,煤炭科學研究機構34所。共有職工447萬人,其中省屬以上煤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23萬餘人。1949~1982年原煤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9.6%,1982年生產原煤66632萬噸,比1949年的3240萬噸增長19.5倍。煤炭洗選加工和綜合利用也有一定發展,洗煤廠設計處理原煤能力11699萬噸/年。

  發展過程 30多年來,煤炭工業經歷瞭曲折的發展道路。

  1949~1952年迅速恢復遭受戰爭破壞的舊煤礦,1952年生產原煤6649萬噸,超過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最高年產量。

  1953~1957年大規模建設新礦井,改造和擴建老礦井,推廣長壁後退式采煤法,回采工作面采用電鉆打眼放炮,刮板輸送機運煤。部分礦井使用截煤機和聯合采煤機。煤產量以每年遞增14.5%的速度增長,1957年比1952年增長一倍,達1.3億噸,原煤生產全員效率比1952年提高48%,每工0.978噸。

  1958~1961年,由於領導工作上的失誤,經營管理紊亂,片面追求產量,亂采亂掘,造成采掘比例嚴重失調,產量大上大下,1960年全國煤產量猛增到3.97億噸,1962年又不得不降到2.2億噸。

  1962~1965年,煤炭工業進行調整,使原煤產量穩定在2.1億噸水平上。與此同時,學習國際煤炭開采技術經驗,研制成功瞭單滾筒采煤機,並且批量生產,裝備回采工作面。經過調整,1965年煤炭工業重新出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煤產量達2.31億噸,采煤機械化程度達8.23%。

  1966~1976年,煤炭工業是在動亂中艱難前進的。經過廣大煤礦工人的努力,煤炭產量於1975年達到4.82億噸。但由於十年內亂的影響,煤礦正常生產建設秩序遭到破壞,采掘關系等各種比例失調比較嚴重。1977~1978年,在失調的情況下指標過高,1978年煤炭產量升到6.17億噸,進一步加劇瞭失調現象。

  1979年起,開始瞭全面調整和整頓,加強瞭生產礦井的開拓掘進,發展瞭采掘機械化,完備瞭礦區和礦井的生產配套工程、安全技術措施工程和生活福利措施,使全國原煤年產量穩定在6.2億噸的水平。1982年增長到6.66億噸。這一時期除重點發展統配煤礦外,並積極鼓勵和扶持地方煤礦的發展。到1982年,各省、地、縣、社隊開辦的煤礦共有18532個,年產原煤31642萬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47.5%。其中國營煤礦產煤17035萬噸,社隊集體煤礦產煤14607萬噸。

  在建設新井的同時,還註意革新、改造老礦。1976~1979年,統配煤礦經過改造擴建的礦井共增產原煤4600萬噸,占同期統配礦新老礦井增產7782萬噸的59%。

  在發展北部、東部沿海煤礦的同時,註意發展南方和內地的煤礦,改善全國煤炭工業的佈局。目前西南、西北地區煤炭已基本自給,江南9省煤炭自給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1957年各大區的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比例是:西南8.4%、西北4.1%、華東12.2%、中南8.9%、華北33.4%、東北33%;1982年變為:西南10.7%、西北7.8%、華東16.1%、中南15.7%、華北34.6%、東北15.1%。

  煤炭工業技術狀況 中國煤炭工業經過1949年以後30多年的發展,先後建成年產3萬噸以上的礦井或露天礦1500個,總設計能力3.8億噸,1981年產煤2000萬噸以上的礦區一個(大同),1000~2000萬噸的礦區9個(開灤、平頂山、淮北、鶴崗、陽泉、雞西、徐州、阜新、西山),500~1000萬噸的礦區10個。其中年產200萬噸以上的礦井或露天礦24個,年產100~200萬噸的礦井或露天礦74個。煤炭工業的技術面貌發生瞭較大的變化。在巷道掘進方面,使用瞭掘進機和裝載機機械化作業線,發展瞭光面爆破、錨噴支護和可縮性型鋼支護;在立井開鑿方面,發展瞭沉井、帷幕、凍結、註漿、鉆井等施工技術;在煤炭加工利用方面,采用瞭現代化的選煤工藝,發展瞭煤矸石、石煤和低熱值燃料的綜合利用,開展瞭煤炭氣化、液化的研究;露天煤礦已開始使用大型高效設備;煤礦安全方面,正在大力發展安全監測設施,增強技術手段。特殊鑿井技術發展很快。到1979年累計,30年用凍結法、沉井法、鉆井法等特殊鑿井技術,建成400多個井筒。其中,用凍結法鑿井174個,井筒最大凍結深度415米;用鉆井法鑿井22個,總深3655米,最大鉆進直徑9.0米,最大鉆進深度508米。立井普通法鑿井采用瞭中國自己研制的由6臂或9臂傘形(環形)鉆架、重型高效風鉆、0.3~1米3大容積抓巖機、3~4米3吊桶、揚程800米吊泵等主要設備組成的機械化配套作業線,已取得瞭月成井92米的好成績。平巷施工已由鏟鬥裝巖機發展到耙鬥裝巖機,大耙鬥、立爪和蟹爪側卸式大裝巖機也在建井中采用。全國井巷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已達80%左右。斜井掘進主要采用多臺風鉆打眼、耙鬥裝巖、箕鬥提升、礦車或汽車倒運矸石的機械化作業線,輔以激光定向、光面爆破、錨噴支護和潛水泵排水。斜井掘進速度多次打破世界紀錄,最高月進度達705米。

  采煤方法不斷改進和完善。部分礦井已用綜合機組采煤。1982年末,統配煤礦擁有引進和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綜合機械化采煤機組237套,各種滾筒采煤機1700多臺,刨煤機45臺,液壓支架3萬多架,單體液壓支柱10萬多根。1982年統配煤礦機械化采煤產量達1.16億噸,采煤機械化程度提高到39.99%,其中采煤綜合機械化程度達19.36%,有5個綜采隊年產量突破100萬噸,最高達到115萬噸。回采工作面運輸廣泛采用40型和44型可彎曲刮板輸送機,小時能力150~200噸。高檔普通機械化回采工作面采用150型可彎曲刮板輸送機,小時運輸能力300噸以上。部分采區使用帶式輸送機。大巷運輸普遍采用電機車。部分礦井采用長距離鋼絲繩帶式輸送機,小時運輸能力400噸以上。

  礦井提升開始采用多繩提升絞車,最大的箕鬥容積增加到20噸。礦井通風,普遍實現主風扇大型化。直徑2.4米、2.8米的軸流式扇風機和直徑3.2米的離心式扇風機已在大型瓦斯礦中使用。礦井排水,不少礦井已采用2500千瓦、1000米揚程、小時排水量700噸的多級高效水泵。

1952-1982年統配煤礦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改善狀況

附表:1949-1982年中國煤炭產量(百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