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汞礦主要分佈於貴州東部、湖南西部。已探明的汞礦資源僅次於西班牙,居世界第二位。《明史·食貨志》記載,貴州大萬山長官司有水銀朱砂場局,據此可以推知該地采汞至少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近代采汞始於19世紀末,1899年英法商人以借款辦礦為名,建立瞭“英法水銀公司”,建豎爐煉汞。1908年清政府收回瞭礦權,轉為民營開採。1941年國民黨政府成立瞭資源委員會汞業管理處(後改名西南汞礦局)經營汞業,1946年改組為益民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湖南、貴州一帶汞礦進進行瞭全面勘探和規劃;改進采礦方法;建立機械化選礦設施;采用新型冶煉設備,其中蒸餾法和回轉窯處理汞礦的技術達到瞭國際先進水平,使汞工業有瞭新的發展。80年代初有汞企業13個,其中貴州汞礦歷史悠久,規模較大。1982年汞產量是1952年的9.1倍,朱砂(HgS)產量是1952年的33倍。汞仍是中國重要出口品之一,1950~1980年累計出口汞約1.8萬噸。在防護汞中毒方面,從70年代開始做瞭大量的工作,使礦區環境保護和安全防護狀況有瞭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