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軋製過程中,金屬受軋輥作用而塑性變形,工作機座(和軋輥)受金屬的反作用力則產生彈性變形,使軋機的輥縫發生變化,影響軋件尺寸。因此,在設計、使用和控制軋機時,要確定軋機的彈性變形量。

  軋機的輥縫彈跳量和剛性係數 軋機的剛性即軋機工作機座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軋製時的輥縫隨所受的軋製力(rolling force)而增大,軋製時輥縫和空載時輥縫之差的平行平均值叫叫作輥縫彈跳量(圖1)。

  軋機的輥縫彈跳量與軋制力的關系曲線稱為軋機彈性曲線(圖2)。此曲線的斜率(k)稱為軋機剛性系數,在其直線部分意義為產生單位彈跳量所需的軋制力。圖2中的

為空載輥縫的實測值,但經常用的是由曲線的直線部分外推而得到的空載設定輥縫 S 0

  四輥式軋機的輥縫彈跳量由圖3中各部件彈性變形量組成,各部件所占比例通常約為:機架占10~16%,壓下裝置占4~20%,輥系占40~70%,其餘為軋輥軸承、軸承座、壓力墊和調心板等(表1)。

表1 1700mm帶鋼熱連軋機精軋機座的彈性變形量(毫米)

  影響軋機剛性系數的主要因素是軋機結構、尺寸,特別是輥系尺寸。軋制條件如軋制速度和板寬也有影響:前者使油膜軸承的油膜厚度變化;後者影響輥系變形。實際應用時常把軋機剛性系數定為常數,按不同軋制條件作適當修正。中國幾種板帶軋機剛性系數見表2。

表2 軋機剛性系數值舉例

  剛性系數的測定 軋機剛性系數可由理論計算確定,但通常是在軋機上實測獲得。測定方法有軋板法和壓下壓靠法。軋板法是在設定空載輥縫下,軋制不同厚度的板坯,測定軋制力和軋制板厚,繪出軋機彈性特性曲線,求出軋機在一定條件下的剛性系數;條件不同時,按測出剛性系數的修正系數加以修正。壓下壓靠法比軋板法簡單,是在軋機空轉時,壓靠軋輥,記錄壓下螺絲的壓靠量和軋制力,以壓靠量作為彈跳量,繪出軋機彈性曲線。此法可以實測出不同軋制速度下軋機的剛性系數,但由於未軋板時是工作輥面全面壓靠,所以數值偏大,相當於軋板寬等於輥面寬時的剛性系數。

  軋機彈跳方程 板帶出口厚度h,空載時設定輥縫S0,軋制力P和軋機剛性系數k之間根據軋機彈性曲線有以下關系:

此式稱為軋機彈跳方程,式中 P/ k即為輥縫彈跳量。

  軋制狀態 板帶軋機的軋制狀態可由圖4的軋機彈性曲線和軋件塑性曲線來描述。軋件塑性曲線是軋制力與壓下量的關系曲線,曲線上的某點切線的斜率Q稱為軋件塑性系數。圖4中兩曲線的交點就是該軋制條件下的軋制狀態(軋制力和軋件出口厚度)。分析圖4可看出,當軋機彈性曲線位置不變時,即當在一定的軋機和輥縫設定值的條件下,影響軋件厚度變化的因素就是改變軋件塑性曲線位置的因素:①帶坯厚度;②軋件變形抗力。為縮小軋件厚度波動值的有效方法是提高軋機剛性系數,亦即使軋機彈性曲線變陡。現代設計的軋機都選擇較大的剛性。由於軋機尺寸的限制,不能完全依靠增大軋機剛性來改善軋件尺寸精度,因此發展出板帶軋制的自動厚度控制系統(AGC)。

  AGC 按測厚方式分為兩類:①用測厚儀直接測厚並通過調整設定輥縫或張力來控制厚度。通常前者用於粗調,後者用於精調。②用測厚計原理間接測厚,即根據測量的軋制力,用彈跳方程算出軋制厚度。此法沒有直接測厚儀的滯後缺點,但精度稍差,一般需用測厚儀校正監控。當出現厚度差時,輥縫調整量ΔS與厚度差Δh的關系為:

  為瞭快速調整輥縫,現代軋機采用電-液伺服控制的液壓缸代替電動壓下螺絲;響應時間可在0.02秒以下,壓下速度快,幾乎在軋機彈跳產生的同時就給予壓下補償,保持軋機輥縫恒定,相當於軋機剛性系數為無窮大。考慮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軋制板形等需要,可調整補償系數,相當於改變軋機剛性系數。因為軋機具有剛性系數可變的優點,所以又稱變剛性軋機。

  軋機的軋輥撓度和橫向剛性系數 軋制時輥身中部和邊部輥縫差的增量Δx稱為軋輥撓度(圖5)。

  軋輥撓度與軋制力關系曲線的斜率表示軋機橫向剛性特性,稱軋機橫向剛性系數,其意義是產生單位撓度所需的軋制力。軋輥撓度影響板帶的橫向厚度和板形(對型棒材尺寸影響很小,可忽略不計)。撓度也隨軋制力增大而增加。

  軋輥撓度主要由輥系的以下四部分變形組成:軋輥彎曲撓度,軋輥剪切撓度,工作輥和支撐輥之間的彈性壓扁,工作輥與軋件接觸彈性壓扁。影響軋輥撓度的主要因素是:輥系尺寸,軋制力,軋輥凸度(原始磨削凸度、熱凸度和磨損)。組成輥系撓度的四部分難於分別測定,隻能用軋板法測量總的軋輥撓度,即測量軋板橫斷面凸度來繪出軋制力與軋輥撓度的關系曲線,求出軋機的橫向剛性系數。也可用理論計算分別求出上述四部分變形,再求總和,然後同實測值比較。

  為瞭獲得良好的板帶橫斷面尺寸精度和板形,僅用加大工作輥徑和增加支撐輥徑或輥數來減少撓度是有限的,需用控制輥形的方法抵償所產生的撓曲。控制輥形的方法有兩種:①用加熱或控制冷卻液的方法,控制軋輥的熱凸度。這種方法由於熱慣性等而不能迅速進行調整,難於準確控制。②機械方法。主要用液壓彎輥,或在多輥軋機中抽動中間輥;此法調整迅速有效,並可與板形檢測儀組成閉環控制系統。

  液壓彎輥,在軋輥軸承座間安裝推力液壓缸,調整液壓力以改變彎曲力的大小,使工作輥或支撐輥產生正彎或負彎,控制輥形和板形(圖6)。此種裝置(主要是工作輥彎曲)已廣泛用於各種板帶軋機上,效果較好。

  日本日立制作所近來發展出可抽動中間輥來改變撓度,控制輥形的六輥軋機(圖7),即HC軋機(HighCrown Control Mill)。這種措施的優點是控制精度高,可使橫向剛性系數接近無窮大,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輥形和板形,現正在各種板帶軋機上推廣應用。日本的VC支撐軋輥等也是發展中的輥形和板形控制裝置。

  

參考書目

 Eustace C.Larke,The Rolling of Strip,Sheet and Plate,Chapman &Hall,London,1963.

 日本鉄鋼協會:《壓延理論とその応用》,誠文堂新光社,東京,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