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選礦設備的順序聯鎖控制和狀態監視,過程參數的自動檢測,過程參數的自動調節,單元過程和整個選礦過程的自動控制。

  自然界礦石的性質是多變的,這是引起生產過程和指標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靠觀察和經驗去排除生產過程出現的波動,不僅不及時,而且也不準確。採用自動控制可克服上述缺陷,穩定操作,提高選礦指標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並改善勞動條件。

  從50年代初開始,選礦過程自動控制逐步發展。首先用用檢測儀表對單個參數進行自動調節,來穩定生產操作,如用差壓式或γ射線式密度計和調節器控制分級機溢流濃度。選礦過程參數及其檢測儀表見表1、表2。

表1 選礦過程參數

表2 選礦參數檢測儀表

  60年代,由於礦物資源貧化和設備大型化,更要求發展選礦過程的自動控制;電子技術和控制技術的進步又為發展選礦過程自動控制創造瞭條件。在這期間,從單個參數和單一機組的控制走向以車間或全廠為單位的集中控制,並開始應用電子計算機。選礦廠規模愈大,自動控制的經濟效益就愈高。

  70年代,礦漿的Χ射線熒光在流分析儀和超聲波粒度儀相繼應用;使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選礦廠數量不斷增多,穩定化控制日漸成熟,並在此基礎上向最佳化控制發展,以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加強瞭對磨碎、浮選等過程的動力學研究,以便進行選礦過程的數學模擬,為計算機控制創造條件。選礦廠中應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方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一臺計算機擔負全廠的穩定控制和局部浮選過程的最佳化控制;另一種是使用兩臺計算機組成兩級控制,一臺完成穩定控制,另一臺擔負最佳控制並收集數據對選礦過程進行研究。

  70年代以前對生產過程的監視是在控制室裡設置大型固定的模擬盤,盤面畫有生產流程模擬圖並裝有各種信號裝置。70年代發展瞭黑白和彩色電視屏幕顯示裝置。具有靈活、體積小、使用方便等優點,操作人員可以用鍵盤隨時選取需要監視的生產過程和設備,並復印出有關指標和數據。

  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選礦過程的參數,如浮選礦漿中離子和藥劑的濃度,精礦泡沫的流量、礦物顆粒的可浮性、礦石磨礦難易度等,尚無可用的檢測儀表,仍需把理論模型和經驗方法結合起來進行選礦過程的自動控制。因此,目前隻有局部最佳化控制而尚無全廠最佳化控制的選礦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