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金屬表面裝飾方法,又稱金錯。把黃金錘鍛成金絲、金片,鑲嵌在金屬器物表面,構成各種花紋、圖像、文字。類似的有錯銀、錯銅。這種工藝興起於春秋時期。山西渾源出土有春秋時期的紅銅鑲嵌狩獵紋豆。戰國時期錯金工藝水準更加提高(見彩圖)。河北滿城漢墓出土有錯金博山爐、錯金書刀和錯銀豹等。《漢書·食貨志》記載:“錯刀以黃金錯其文。”

戰國錯金豆。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制品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錯金的工藝過程如下:①制槽。在金屬器物表面按花紋、圖像、文字鑄成或刻出△形槽,在槽的底面刻鑿出麻點,以使嵌入的金屬能牢固地附著。②鑲嵌。將金絲、金片鑿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狀,嵌入槽內,捶打壓實。③磨錯。用厝石(即磨石)將嵌入金屬磨平,再用皮革、絨佈蘸清水反復磨壓,使表面光滑明亮、花紋清晰。

  錯金銀多用於銅器表面裝飾,也用於鐵器裝飾。

  

參考書目

 史樹青:《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載《文物》1972年第6期。